楚天都市報4月4日訊(記者賀俊、通訊員龍華、夏克儉、丘劍山)長江已形成世界規模最大巨型水庫群,防洪庫容628億立方米。今年,長江聯合調度水庫將從28座增加到40座,未來還將增加,將顯著提高長江中下游,尤其是湖北荊江河段和城陵磯附近地區的防洪能力。
4月2日,湖北省召開2017年度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長江水庫群防洪興利綜合調度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成果榮獲2017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不僅技術原創,防洪興利的效益也非常顯著。”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防汛抗旱辦公室巡視員陳桂亞表示。
如遇1954年洪水,長江中下游超額洪量可減2億立方米
長江上的水庫規模之大、數量之多,世界罕見。目前,長江流域已建水庫5.2萬座,防洪庫容770億立方米,防洪保護對象涉及10個省(市),4億多人口。“長江流域洪澇災害嚴重,如何把水庫用好,充分發揮防洪、補水、生態、航運等作用,我們琢磨了10多年。”陳桂亞說,本世紀初,國家相關部門就想做到水庫聯合調度,最近5年,才在技術上達到突飛猛進。
長江水庫群防洪興利綜合調度是一類隨機、動態、時變、多維、多目標、非線性復雜耦合系統。不僅要考慮上下游的水庫,還要考慮水文、氣象等多方面因素,此外還涉及到國家電網、發電企業、水利部門、國土等多個單位。“我們通過長江防總,把這些全部都納入進來,還與各省市緊密配合。”陳桂亞說,這里面有大量艱苦的技術工作和資料搜集工作。
“天上的、地上的、水下的、生態的資料等等,原來是集總式的,后來我們劃成網格,每個網格的資料更精細,還有植被、坡度、土壤等信息。”長江委水文局局長王俊表示,在互聯網+、智慧水文等背景下,萬事俱備后,他們創建了聯合調度模型,研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長江防洪興利綜合調度系統。
目前,長江洪水預報預見期由1到3天延長至3到7天,短期洪水預報準確率提高至90%以上,洪水資源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三峽等水庫連續多年完成蓄水任務,年增發電能5%以上。“通過水庫群聯合調度,實施攔洪、削峰、錯峰等,汛期調度干支流、上下游的水量,枯水期則可以適當進行補水。”
陳桂亞介紹:2016年,長江中下游發生了區域性大洪水。水庫群實施防洪調度,降低了監利至螺山江段(城陵磯附近地區)洪峰水位約1.0米(實現蓮花塘水位不超保證,避免了50多萬畝耕地被淹、38萬多人轉移),降低了武漢市洪峰水位約0.4米;2017年長江中游發生了區域性大洪水,1號洪水期間,通過上中游水庫群聯合攔蓄,降低干流監利至螺山江段洪峰水位1.0~1.5米,降低武漢水位約1.0米。
目前,長江水庫群已將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10到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以上。如再遇1954年洪水(中下游堤防的防洪標準),沒有上游水庫時長江中下游超額洪量為547億立方米,通過三峽水庫加上游其他20座水庫的調度后,超額洪量為335億立方米,可減少212億立方米。“水庫群今年將增至40座,拓展至陜西和江西等省,漢江、鄱陽湖水系的重要控制性水庫,都加入進來。”
人造洪峰,模擬出四大家魚產卵環境
除了防洪,水庫群綜合調度還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
每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水庫削落期,也是長江四大家魚產卵季節。“根據監測,水溫在22℃左右比較好。我們就調度不同水庫的下泄流量,制造出人造洪峰,模擬四大家魚產卵的自然環境。”王俊介紹。
四大家魚在自然繁殖時,需要每天出現0.3到0.5米的漲水過程,且持續時間需達到7到10天,這對水量提出了要求,而水庫不同層面的水溫也有差異,底層水太涼,中上層要高一點。“我們還要摻著調。現在溪洛渡水庫實現分層取水,取中上層水來發電,減輕對下泄水溫的影響,給魚兒創造更適合的產卵環境。”王俊表示,這樣調度后的水溫更接近自然狀態。
2017年,長江防總對溪洛渡、向家壩、三峽水庫首次實施聯合生態調度,為四大家魚產卵“模擬”了自然水文條件,促進四大家魚自然繁殖,產卵量達到七年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