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漢2017年度就業景氣指數發布 新增就業人數創4年新高
3月15日,武漢市人社局聯合武漢發展戰略研究院、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發布了2017年度就業景氣指數分析報告。去年,武漢就業景氣指數111.35,自2012年以來首次呈現回升態勢。人社部門分析認為,經濟逐步回暖,帶動就業規模持續擴大,武漢新增就業人數創4年新高。
經濟回暖帶動就業人數創新高
2016年,武漢市人社局首次發布就業景氣指數,反映社會就業現狀、預測發展趨勢。包括1個綜合景氣指數、6個支撐景氣指數、23個子景氣指數。若指數高于100,則表示就業處于景氣區間,其中高于100低于110代表穩定區,高于110低于125代表擴張區;若指數低于100,則表示就業不景氣。
去年,武漢就業景氣指數111.35。6個支撐景氣指數分別為:就業擴張能力指數109.88,人力資源市場運行景氣指數108.84,大眾創業景氣指數114.89,就業質量景氣指數109.12,重點人群就業景氣指數114.85,就業服務與環境景氣指數115.3。
據介紹,就業景氣指數自2012年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2016年最低,為109.94。2017年,武漢經濟走勢穩步向上,招商引資取得實效,工業投資、民間投資回升,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截至去年底,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9.8萬人,創4年來新高;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7%,實現“六連降”,處于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
北上廣回漢人數年增長10%以上
雖然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但在不同產業、不同企業之間有較大差別。
高新產業越來越受到高層次人才的追捧。2017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3%,其中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和生命健康產業產值均增長17%以上,眾多互聯網企業落戶武漢,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華的空間。數據顯示,近年來從北上廣回武漢就業的人,每年有10%到20%的增長。
從行業來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吸納就業人數增幅最大,同比增長22.58%;批發和零售業減幅最大,同比減少12.28%。從產業來看,就業人數的增加主要來自第三產業,減少主要發生在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從企業規模來看,小型企業減員幅度最大,特別是200人以內的小企業減員幅度超過兩成。
此外,更多勞動者選擇從事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的工作,實現靈活就業。2017年全市共有8.78萬人享受靈活就業社保補貼,比2016年增加5.67%。近年來,武漢靈活就業人群約以5%的速度增長,分析人士認為,在互聯網時代,靈活就業前景可觀,將成就業增長不可忽視的力量。
創業拉動就業的作用降低
2017年,武漢大眾創業景氣指數為114.89,新增創業3.3萬人,帶動就業人數為12.1萬人,即1人創業帶動3.7人就業,較2016年減少0.7人。創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還在降低,表明創業作為拉動就業的重要渠道作用尚未形成。
市人社局就業促進與失業保險處處長沈顯芳介紹,新形勢下,就業工作不僅要擴大就業規模,更重要的是促進就業質量的提高。下一步,將注重加強經濟政策與就業政策銜接,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建設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不斷優化就業服務。同時,針對新就業形態,不斷完善用工和社保制度,探索適應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保險保障方式。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胡弦、通訊員金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