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東歐大國,一個浪漫文藝又理性嚴謹的地方。
國土面積約31萬平方公里,比兩個湖北略小,卻走出了不少享譽世界的名人——日心說創始人哥白尼、音樂家肖邦、科學家居里夫人……
距波蘭首都華沙300公里的盧布林省克拉希尼克市,80年歷史的波蘭軸承工廠里機器轟鳴,生機勃勃。而在5年前的2013年8月,湖北三環集團并購這家波蘭最大的軸承制造企業時,它已深陷虧損、命懸一線。
起死回生的故事是如何發生的?2月23日至24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比利時轉道波蘭,前往這家軸承工廠一探究竟。
波蘭軸承工廠廠長格雷格日·亞辛斯基(中)向記者介紹產品
波蘭工人申請加班
比利時時間2月23日上午10點(北京時間下午5點),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布魯塞爾機場飛往波蘭首都華沙。2個半小時后,飛機飛臨時,華沙大雪紛飛、銀裝素裹。
走出機場,風雪呼嘯中走來一人,身著米色連體羽絨襖,整張臉被帽子和圍巾遮住,只露出眼睛和鼻子。他就是等候記者多時的三環國際(波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韋任。
趙韋任駕車帶記者前往波蘭軸承工廠。一路上,飛馳的紅色鏟雪車成為街頭一景。這種鏟雪車體型與挖土機相當,行駛速度卻不亞于轎車,車尾還配有噴撒融雪鹽的裝置,可迅速為城市道路清除積雪。“我在波蘭已生活了20年,這里冰雪應急處理做得很好,值得借鑒。”趙韋任笑著說。
一路上,飛舞的雪花落在車窗上結成冰花。星羅棋布的農莊,點綴在遠山、田野、森林與小溪之間。
波蘭軸承工廠從日本進口的新設備
汽車剛駛入克拉希尼克市區,一輛吉普車上下來一位銀發圓臉、魁梧敦實的波蘭大漢,給記者一個大大的擁抱。
大漢名叫格雷格日·亞辛斯基,波蘭軸承工廠廠長。
記者抵達軸承廠時接近晚上7點,天已黑了,但車間里亮通通的,工人們仍在上班。
軸承是汽車行業的重要零部件。“來自德國、法國的訂單充足,工廠2200名工人實行三班倒。”波蘭軸承工廠副廠長楊采克·尤拉克話語中透露出滿足。
波蘭軸承工廠始建于1938年,占地面積60公頃,比60個標準足球場還大,工廠周圍森林環繞,鹿、兔子、松鼠、狐貍時常出沒。該廠最初是蘇聯在波蘭打造的軍工廠,地理位置較為隱蔽。
車間外寒風呼嘯、白雪皚皚,車間內則暖意融融。高大魁梧的波蘭工人身穿藍黑格子工作服,忙碌在生產線上。
雷那托維奇·格雷格日是工廠20余年的老職工。他說,工廠職工全是周邊居民,對工廠感情深厚;中國企業收購后,看到工廠蒸蒸日上,工友們越干越起勁,主動向工會申請延長上班時間。
“找到了靠譜的投資人”
眼下,工廠一片忙碌,而在五年前,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波蘭軸承工廠獲得汽車行業技術認證
2009年以來,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波蘭軸承工廠訂單減少,處于半停頓狀況,工人上兩周班休息兩周。
2012年,公司虧損超過300萬元波蘭茲羅提(約540萬元人民幣),有80年歷史的老軸承廠,命懸一線。
困境形成,既有市場沖擊,也有體制障礙。
波蘭軸承工廠隸屬波蘭工業發展局,是波蘭歷史最早的一家國有軸承企業。波蘭加入歐盟之后,政府如出手幫扶國企,需要歐盟許可,程序復雜。
私有化,與軸承行業巨頭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權衡之后,波蘭工業發展局決定出售手中股權。在與多家投資人洽談后,波蘭工業發展局最終選擇將89.15%的股權出讓給三環集團。
波蘭軸承工廠忙碌的生產車間
當聽說買家是國外企業時,波蘭軸承工廠員工坐不住了。因為此前有外國企業收購波蘭工廠,隨即關閉工廠解散員工,原來其目的是銷售產品,減少同業競爭。“我們像土豆一樣,被賤賣了。會有一卡車、一卡車的中國人過來,我們都要失業了!”“關閉工廠、解散員工,中國企業也會這么做。”一時間,人心惶惶。
土豆,是波蘭常見食品,也是廉價的代名詞。工廠工會主席雷沙德·伯久赫抱怨,政府就像賣土豆一樣,把工廠給賣掉了。
結果,中國人來了,但不是一卡車,只有趙韋任一人。
不動經營班子、不減薪、不裁員。收購當日,三環集團鄭重承諾。
2012年員工1900人,目前有2200人,全部在當地新增;收購之后,員工工資連漲三次,累計漲薪20%。
承諾一一兌現,誠信贏得口碑。
2月24日,見到記者,談起當初的顧慮,雷沙德·伯久赫哈哈大笑:“‘土豆’是賣對了,政府為我們找到了一個靠譜的投資人。”
總統點贊“土豆”變“金豆”
除了聚齊人心,讓波蘭軸承工廠起死回生,還須提升技術、強化研發、拓展市場。
軸承半成品
沒錢,波蘭軸承工廠已多年沒有更新設備,訂單不斷流失。三環集團完成收購后,工廠隨即投資更新設備。“以前更多是維護舊設備,明明知道效率低,但沒錢更新。”指著車間一臺閑置的液壓車削機,副廠長楊采克·尤拉克直搖頭。該設備上世紀70年代購置,完成車削程序需要3臺機器配合。而一旁2014年花費27.5萬歐元從日本進口的新式數控車削機,55秒就可以完成一個滾軸的車削,效率提升3倍。
收購前,波蘭軸承工廠沒有什么研發能力,通常由客戶提供產品尺寸,工廠按圖生產。2014年開始,三環集團每年組織旗下襄陽軸承廠和波蘭軸承工廠技術人員互訪交流,取長補短。
目前,波蘭軸承工廠已組建了70人的研發設計團隊,引進軸承設計領域先進的ROLMAX軟件,并與波蘭理工大學攜手合作。眼下,其生產的汽車變速箱軸承,可使用100萬公里不更換。“客戶告訴大致想法,我們就能設計并生產出高質量產品。”廠長格雷格日·亞辛斯基如今信心滿滿。
三環集團和戴姆勒-奔馳是全球戰略合作伙伴,通過三環平臺,波蘭軸承工廠進入了戴姆勒-奔馳的采購體系,為其變速箱生產軸承。之后,公司成功進入奧迪、大眾、標致雪鐵龍等知名汽車供應鏈體系。
軸承產品展示
連施妙手,波蘭軸承工廠復蘇。2013年收購當年,波蘭軸承工廠實現營業收入2.87億元波蘭茲羅提,同比增長21.5%。2017年,利潤較2013年翻番。
2015年4月,時任波蘭總統的布羅尼斯瓦夫·科莫羅夫斯基,專程來廠里視察,這在波蘭軸承工廠史上還是第一次。總統稱贊:來自中國的投資是兩國合作的典范。“5年內,波蘭軸承工廠力爭實現年銷售過5億元波蘭茲羅提,躋身世界軸承行業十強。”趙韋任描述遠景。
對于三環集團來說,此宗收購意義也同樣重大。收購完成后,通過共享管理、技術、市場、人才等,三環集團推動了“湖北制造”轉型升級,旗下軸承企業正向著技術一流、產品一流、服務一流的全球領先企業目標邁進,波蘭軸承工廠也成為三環集團避免貿易摩擦、進軍歐洲市場的“橋頭堡”。
結束采訪,再次路過克拉希尼克市。雪后初霽,老街披上銀妝。
回望此行采訪的一幕幕,記者收獲滿滿的感動:
雪夜里,廠長驅車30公里迎接;休息日,工廠六個班子成員全部到齊;副廠長鮑爾·伊拉茨基熱情地給記者當起了攝影師。
我們深知,這份熱情,源自對三環集團的感激與信任,源于對中國的濃濃情誼。
技術市場協同,不圖一時短利。三環集團對波蘭軸承工廠發展的寬容與耐心,其展現的技術溝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正是“一帶一路”倡議所倡導的嗎?(2月25日發自波蘭華沙)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林建偉 劉天縱 通訊員 吉睿 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