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衛華 通訊員 尹立群 張鈺
高位截癱、臥床19年、出門靠抬——這些都擋不住一顆善良的心。仙桃市郭河鎮蘇陽村殘疾青年郭松林通過網絡,幫助7個家庭尋親成功,用愛修補一個個殘缺的家。2月14日,躺在病床上的他說,“用有限的能力幫助他人,能帶給自己無限的快樂!”
12歲時,郭松林突患骨纖維異常增殖綜合征,即俗稱的“瓷娃娃”。由于多次骨折,他高位截癱,連翻身都困難。2011年,郭松林成為尋親公益組織“寶貝回家”的志愿者,網名“遙歌”,隨后又加入“寶貝回家”家尋工作組,擔任組長。近兩年間,他自費維持公益開銷,跟進指導200個尋親案例,成功幫助7個家庭團圓。
2月6日,央視《等著我》欄目播出了郭松林幫助江西鄒細發夫婦尋找兒子的故事。
“我想盡己所能幫助他人團圓”
2月14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仙桃市人民醫院住院部見到31歲的郭松林。
筆記本電腦斜靠小桌板,躺在墊高的枕頭上,手握鼠標,眼盯屏幕——自2011年加入“寶貝回家”平臺后,這就成了郭松林每天的志愿工作場景。
郭松林除了要進行大量的網上信息搜尋、比對,更重要的是電話聯系尋親家長,每天僅能睡5個小時。
天南地北的口音,家長們焦急波動的情緒,讓雙方溝通困難重重。長時間的長途通話,不僅考驗著郭松林的身體,也考驗著他的經濟承受能力。
電話費越來越高。父母十分支持他的公益事業,賣了谷子給他買電腦,打零工給他交電話費,但他知道家里的收入來源全靠10多畝稻田,實在不忍心再增加父母的負擔。
疾病束縛了郭松林的行動,卻無法束縛他的智慧。他通過網絡自學了平面設計,又通過網絡接活賺取電話費。可這畢竟不是穩定的工作,情況好時,一個月能有三四單活兒,但有時整月都開不了張。有一次接到400元的單,是那段時間的最高收入。
與健康志愿者相比,郭松林的公益之路很苦很累。為什么要這么做?他淡然地說:“我深知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想盡己所能幫助他人團圓。”
“幫他們尋到親人,我很快樂”
在郭松林跟進的尋親案例中,鄒虎的經歷讓他記憶猶新。
時針撥回到2015年8月。郭松林在整理網絡帖子時,看到江西鄒細發夫婦在寶貝回家尋子網上登記的信息,立刻聯系指導他們到當地派出所采血入庫。
之后,郭松林和其他志愿者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仔細比對照片、身體特征、丟失經過等關鍵信息,試圖尋找蛛絲馬跡。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郭松林發現一個名叫王冬冬的小伙子登記的尋親信息,和鄒氏夫婦找的兒子鄒虎很相近。仔細比對照片后,郭松林緊急聯系王冬冬,指導他去公安機關采血入庫。
然而,過了很長時間沒有任何音訊。郭松林心里開始打鼓了:到底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帶著疑惑,他趕緊聯系相關部門查詢,最后發現,因當事人疏忽把血液入錯了庫,導致沒有比對出結果。他又趕緊重新聯系雙方和當地派出所,指導他們再次采血入庫。二次比對有很高的相似度,這讓郭松林很是興奮。
經過第三次最終確認,雙方合乎親子關系,漫長的尋親之路畫上美好的句點。從最初接洽到完美結局,已過了半年。
郭松林說,尋親之路是漫長、無助、煎熬的,而志愿者恰好能在這段時間陪伴這些失散親人的家庭,也讓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另一番意義:“幫助別人,我很快樂”。
“最大的愿望是能坐起來”
12歲那年,正讀小學的郭松林被診斷為骨纖維異常增殖綜合征。當同齡人在奔跑、嬉笑時,他卻被父母拖著四處求醫。
骨纖維異常增殖綜合征最直接的影響是骨質薄、易變形。“骨頭最薄的地方大概只有兩三張紙的厚度”,郭松林拿手比劃了一下,起初他還能坐著,漸漸的只能臥床平躺,甚至翻身都會有骨折的危險。
2013年夏天,郭松林病情惡化,“當時一直吐血,住了好幾次院,以為自己不行了。”清醒之際,他通過網絡登記,與省紅十字會簽下遺體捐獻協議,“如果自己真的要離開這個世界,還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
熬過那一段艱難的時刻,郭松林又開始了網絡志愿者的工作。
命運似乎對這個家庭格外殘忍。2014年,郭松林的母親王環珍被診斷出結腸癌。這個貧困的農家已無力負擔,為了給母親籌救命錢,郭松林無奈在網絡上發起募捐。
一位“寶貝回家”志愿者無意瀏覽網帖,才發現那個每天掛在論壇上、對大家有求必應的“遙歌”,竟是一個生活不能自理、最需要幫助的人。
央視《等著我》播出了郭松林幫助鄒細發夫婦尋找兒子的故事后,還發布了一個公益募捐賬戶,為郭松林籌集治療費用。目前,網絡上的捐贈還在繼續中。“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坐起來,自己照顧自己,為父母減輕些負擔。”躺在病床上,郭松林期待新年能改善身體條件,做更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