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饒純武
“栽苗、搭大棚、鋪水管……現在我們出家門步行幾分鐘就可打工,一天能掙120元。”2月15日,隨州何店鎮諶家嶺村55歲村民金申厚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過去村民打工都要出遠門,如今,是回鄉創業的大學生饒世楚帶來了這一變化。
饒世楚,2011年大學畢業,現為湖北富饒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當初選擇回鄉的想法,就是要將家鄉的特產賣到全國各地!”饒世楚說。
2012年初,饒世楚注冊公司,設計了精美的宣傳冊,跑遍隨州30多個鄉鎮,平均每鎮聯系了10個藥農或藥材商。他還到周邊地市,搜集整理出上百種本地中藥材,向父親借了十余萬元,租下500平方米的倉庫,收儲各種藥材,在網上營銷。
饒世楚說,他創業初期闖勁十足,但也沒少走彎路。2013年初,小品種藥材金雀根一公斤30元左右,傳言各產地庫存告急。饒世楚以為商機就在眼前,搶購了20噸,可采收季結束時,才發現市場嚴重過剩,用了三年才賣完,凈虧7萬元。
“收購小品種藥材,風險極大!”幾次碰壁,促使饒世楚思考如何轉型。
2015年初,饒世楚帶領家鄉15家農戶成立了合作社。當年,北京一客商來電求購1.7萬株黃杜鵑苗,并支付了定金。饒世楚發動40多名藥農,不到一月即備齊,一筆凈賺3.4萬元。“與干藥材相比,藥材苗可先收押金,風險大大減小!”饒世楚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新商機,果斷將經營主業改為銷售藥材苗。
2015年5月,浙江紹興一客戶簽下萬株白芨苗訂單,合作社加班加點,一周就交了貨,對方此后又三次追加訂單共20萬株。2016年上半年,白芨苗銷售異常火爆,全國20多家客戶找到合作社,總共買走300萬株。下半年黃杜鵑、重樓需求量大,全年銷售額達500萬元。
2017年,白芨和黃杜鵑繼續產銷兩旺,饒世楚也有了全新的規劃。當年8月,他從外地購回6萬株黃杜鵑種苗,請來鄉親們栽樹苗、搭大棚、牽水管、土壤改良、打藥水……黃杜鵑種植基地初具雛形。
“現在我們引進了多名專業技術人才,藥材種植業大有可為,希望能吸納更多的鄉親在家門口就業!”談及新年的打算,剛滿30歲的饒世楚滿懷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