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戴文輝 通訊員劉濤 庹海波
2月15日,大年三十。孟德成家上午10點多就把年飯吃了。等他拎著保溫壺,倒了兩次公交車,來到十堰市張灣區花園村的易遷安置點時,剛好12點。
今年57歲的孟德成是十堰市張灣區政協干部,2014年被派駐花園村扶貧。工作隊一共三人,同伴換了兩茬,老孟一直沒動。“放不下小明(化名)這孩子啊。”他說。
小明今年17歲,母親在他4歲時出走,2016年6月,父親趙天兵(化名)患肝癌去世。去世之前,趙天兵把小明托付給了老孟。
小明只上過小學4年級。按年齡,小明該讀初中,可學習完全跟不上,從小學讀起,小明又不肯。老孟找來《朝讀經典》、《弟子規》、《書法1+1》教材,讓小明自學。老孟辦公室里有小明的練字本,字體幼稚,還算認真。
辦公室隔壁是宿舍,兩張床,隊員李懷勝睡一張,老孟和小明睡一張。工作隊也有食堂,小明跟著一起吃。“他正在長身體,要保證營養,另外,我們也想把他看緊點。”老孟說。
老孟聯系村里的香菇合作社,讓小明學種香菇。小明學了一個多月。“學東西挺快的,就是有點悶,要哄著才行。”合作社負責人馬玉貴說。
2017年12月,村里易遷安置點建成,小明分了一套25平方米的單間。被褥、桌椅、鍋灶,都是老孟和扶貧工作隊置辦的。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搬家那天中午,小明花49塊錢,買了一副鴨架和兩副鴨脖子,回來請客。
那天,老孟喝了不少酒。李懷勝說:“我們第一次覺得,孩子長大了。”
今年2月份,老孟的妻子生病住院,小明隔三差五打個電話。“小孩也不會說,就是問阿姨情況怎么樣、啥時候出院啊,聽著還是蠻欣慰的。”老孟說著,臉上笑容溫柔。
易遷安置點就在村支部后面。老孟與扶貧隊隊員李懷勝碰上頭,一起走上二樓小明的單間。推開門,他正在切臘肉。老孟把保溫壺打開,里面是燉的羊肉湯,又去炒了兩個青菜,四菜一湯,這就是他們仨的年飯。
“過完年,你還是去合作社好好學,以后村里大棚越來越多,你有這門手藝,不愁吃喝……”老孟一邊喝著黃酒,一邊絮絮叨叨。
“好!”小明不住地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