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雷巍巍通訊員王劍程貞貞
2月8日,黃石市西塞山區十五冶社區,普通的二室一廳。
在封閉陽臺的一角,76歲的廖業斌打開柜門,27年的賬本一一展現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面前。從1991年開始,他為家庭記賬,賬本用了17個。“2010年1月1日,萵筍3元,芥菜2.5元,冬瓜2.3元,荸薺5元,畫紙5元,修自行車8元。一共25.8元。”其中,“賣廢紙31元”特別用紅筆標出。“紅字代表收入。”廖業斌介紹,生活流水賬,收支兩條線,一清二楚。
不止密密麻麻的數字,生活的點滴鑲嵌其間。“1991年8月,獎勵外孫1元”“2007年1月,到江北為某某賣房一事坐汽車2元……”打開每個賬本,廖業斌如數家珍。當天發生了哪些事歷歷在目,滿滿都是回憶。“1991年10月,支出169.9元;1997年1月,支出500.6元;2007年1月,支出729.8元;2016年9月,支出1347.4元。”
翻看賬本,廖家支出呈現一條明顯攀升的曲線。“收入增加了,消費水平也跟著水漲船高。”廖業斌感慨,1958年,他到中國第十五冶金建設公司當學徒工,每月工資只有13.5元,3個月攢了5塊錢寄回家;上世紀90年代,工資漲到300多元;1998年,他退休時工資880元;最近五年,收入翻了番,超過3000元。
工資在漲,賬本上的花樣也多了。廖業斌的印象里,以前消費就是買米買菜,只為填飽肚子;如今,牛奶水果占了大頭,家人更注重養生。“原來就那么兩三樣,現在購物十件八件不重樣,可供挑選的商品太多了。”
不僅花樣多了,翻新的速度也快了。從座機電話費到手機充值,從黑白電視到大彩電,還有電視費、熱水器、水電氣費、電腦、打印機、寬帶……近幾年來,一項項新的支出都出現在賬本上。“開支五花八門,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廖業斌笑稱,電腦打印、手機聊天,這些“高科技”他統統掌握。最近,他還出了兩本“回憶錄”。
“有人說記賬是摳門。”廖業斌不以為然。他半開玩笑地說,記賬至少有三大好處:一是圖名,錢用到哪兒去了,看賬本一目了然,“不背黑鍋”;二是生活有計劃,每月生活費提出來放一邊,閑錢拿來理財,有額外收入;三是家庭更和諧,記賬后,他從未跟老伴因為錢紅過臉。
泛黃的老賬本,已成為教育后代的活教材。時不時地,廖業斌會拿出賬本,“給孩子們上上課”。
“好日子就是這樣一代一代過出來的。”廖業斌頗感欣慰,兩個女兒孝敬老人,生活有計劃,傳承了勤儉節約的好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