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山槐展示自己的“時間銀行”存折和志愿服務積分 記者徐錦博 攝
記者徐錦博
武昌區首義路街江零社區里有個特殊的“銀行”——“首義美好時間銀行”,志愿者存儲志愿服務時間,折算成積分可兌換物品或養老服務。春節前夕,江零社區69名老年志愿者陸續收到了兌換的米、油、水果等各類生活用品。
2個積分能兌換早餐
74歲的張素玉是“首義美好時間銀行”的一名儲戶,周六和周一早上6點半,她便會來到社區老年食堂開展燒開水、切菜、煮餃子等志愿幫廚服務。2個半小時的幫廚服務下來,張奶奶“時間銀行”賬戶里存下了15個積分。
張奶奶每次志愿服務內容、服務時長和積分收入等信息,被詳細地記錄在了一本存折上,她還能通過“美好志愿”APP實時查看累計積分和積分變動情況。記者看到,張奶奶1月幫廚服務共獲得60個積分,2月5日在社區老年食堂吃了頓早飯只花了2個積分。“前段時間用181個積分兌換了1瓶食用油和1箱蘋果,沒有額外掏錢。”張奶奶說。
據介紹,“首義美好時間銀行”由首義路街、美好集團公益中心、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武昌分公司共同建立,去年12月5日正式運行,首義路街承擔信譽責任,美好集團公益中心、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武昌分公司分別承擔運行責任和風險責任。社區老人注冊成為“首義美好時間銀行”的志愿者后可獲得相關培訓,并根據志愿服務內容和服務時長積累相應的積分,憑積分可在“美好志愿”APP積分商城或社區老年食堂外的積分自助兌換機上,兌換牛奶、飲料、咖啡、水果、米、油等各類物品。
“首義美好時間銀行”成立后,江零社區69名志愿者組建了治安巡邏隊、環境巡邏隊、睦鄰愛心幫扶隊、幫廚隊等4支志愿服務隊,這些平均年齡65歲左右的志愿者,為社區其他老人提供生日會、上門慰問、衛生清潔等志愿服務。截至1月底,江零社區69名志愿者在“首義美好時間銀行”存儲的志愿服務時間共計1640小時,積累的志愿服務積分達21498分。
“時間銀行”運行面臨考驗
市政府上月印發的《武漢市推進“互聯網+居家養老”新模式實施方案》提出,“探索建立‘養老志愿服務時間儲備銀行’運作機制”,鼓勵社會人員注冊成為居家養老服務志愿者,并根據老年人的服務需求開展志愿服務,實際志愿服務時間可通過“養老志愿服務時間儲備銀行”進行存儲。
“時間銀行”運行過程中仍面臨諸多考驗。記者查詢發現,武漢首家經團市委備案的“時間銀行”成立于2013年,由夕陽春大觀園志愿服務總隊負責管理運營。夕陽春大觀園志愿服務總隊負責人王凱告訴記者,“時間銀行”至今仍缺乏規范的管理運營制度,志愿者的志愿服務內容、服務時長等信息靠人工記載,持續提供穩定服務的志愿服務團隊由最初的10個縮減到了3個。
“開展強度大的志愿服務時,一些老年志愿者感到力不從心,還擔心身體出現意外。”“首義美好時間銀行”負責人熊山槐說,現在首義美好時間銀行”正逐步實現積分兌換便民理發、健康管理、助餐送餐等養老服務,“需要更多年輕的志愿者參與其中以保證志愿服務持續開展,希望志愿者年老時也能享受到相應的積分兌換養老服務。”
“‘時間銀行’的本質是志愿服務換取養老服務,‘首義美好時間銀行’這種互助養老模式值得肯定。”養老問題專家、武漢市社會科學院調研員黃紅云認為,“時間銀行”的持續運作需政府提供信譽擔保和激勵機制,還應建立完善的運行平臺作為支撐,“各個‘時間銀行’之間應實現通存通兌,避免產生時間壞賬。”
(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