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郭習松、通訊員衛掌帥、劉堅)2月8日從2018全省糧食工作會獲悉,去年,全省糧食部門認真落實省政府要求和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全省糧食收購和去庫存成效明顯,全年各類糧食經營主體收購糧食322.6億斤,其中非國有企業收購249億斤,占77.2%,同比增加21.6億斤;最低收購價糧食庫存同比減少10.7億斤。
省糧食局局長張依濤表示,當前,我國糧食消費需求發生深刻變化,呼喚更多糧食新產品、新業態涌現,糧食收購方式由政策性收購主導轉向市場化收購常態的拐點已經出現,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會逐漸顯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讓收儲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求”。糧食管理部門、國有企業、市場主體要轉型適應新形勢,以“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理念,著力深化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和提供更多“荊楚好糧油”“放心糧油”產品,實現由規模數量主導向品種質量主導轉變。
會議確立“以市場化收購和去庫存為重點,全面推進實施收儲制度改革”“以政策性糧食監管為核心,全面強化糧食流通監管”“以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主攻方向,全面推動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以‘荊楚好糧油’行動為載體,全面推進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等六方面重點工作,要求全省糧食管理部門切實增強改革創新意識,主動適應收儲制度改革新形勢、糧食安全新挑戰、高質量發展新要求、鄉村振興戰略新部署,加快消化去庫存,加強儲備糧管理,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培植骨干龍頭,延伸產業鏈條,強化科技支撐,抓好品質品牌建設,健全市場體系,實施“走出去”行動計劃,著力推進糧食行業轉型發展;尤其要破解糧食經紀人收購行為監管難題,2018年確保全年各類糧食經營主體收購糧食240億斤以上,保障種糧農民根本利益。
鏈接:同濟大學教授程國強:新時代呼喚糧食新變革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郭習松 通訊員 衛掌帥 劉堅
2月8日,國家糧食局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副會長、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程國強,應邀為全省糧食工作會議與會代表作了一場名為《新時代我國糧食改革發展新戰略》講座。
他提出,當前我國糧食供求從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總體呈現供過于求與有效供給不足并存的“五高二低”(高產量、高庫存、高進口、高價格、高成本,低效益、低競爭力)態勢,糧食變革勢在必行,必須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以市場化、一體化、國際化三位一體思維,搶抓一帶一路機遇,重塑我國糧食產業經濟。
糧食供求“五高二低”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處于歷史最好的時期,不僅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庫存也達歷史最高水平。”程國強引用數據指出,當前,我國糧食產量持續穩定在6億噸左右,2017年各類糧食企業庫存5.8億噸,相當于全國一年的消費量,同比增長33%,主要糧食品種庫存消費比處于絕對安全水平。但從糧食供求來看,已從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供過于求與有效供給不足并存,糧食生產呈現“五高兩低”態勢,糧食發展方式粗放,產業鏈脫節,缺乏創新機制,增長動能乏力,體制機制滯后。
“土地細碎化、農戶兼業化、勞動力弱質化、農業副業化,外加成本抬升,價格與補貼‘天花板’約束,資源環境‘緊箍咒’等擠壓,糧食產業鏈不具備向上延伸的制度基礎。”程國強認為,當前我國糧食生產規模經營體系仍然沒有突破,“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種怎樣的地”仍沒有實質性解決。目前正在探索的農業經營模式,各有其比較優勢,但又都面臨著特定的約束性難題——如家庭農場:難以生成規模經濟和分工經濟;“公司+ 農戶 ”、土地信托: 面臨合作不穩定的問題,且存在“非農化”與“去糧化”經營趨向;股份合作社:面臨著普遍的集體行動困境以及能人依賴問題,而且農業規模經營和分工拓展受限。
突出問題在于,這些模式,都是對農戶承包經營權的產權主體以及家庭經營主體的替代,原有農戶未能成為新的經營體系中的積極參與主體,在此基礎上,糧食產業鏈難以向上延伸,成為難以逾越的制度性障礙。
新時代賦予糧食工作新使命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加快消化政策性糧食庫存;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等表述,為新時代的糧食工作指出了新方向、賦予了新使命。”程國強表示,這其中,改革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既是當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當務之急,也是新形勢下加強和完善我國糧食支持政策體系的關鍵之舉。
程國強分析表示,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自2004年實施以來,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持續穩定增產、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近年來隨著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內涵、實施環境的變化,政策的外部性問題日益顯現,糧食“五高兩低”矛盾越來越突出,下游產業經營困難、政府財政負擔加重、國際談判壓力加大等挑戰也日趨嚴峻。
在程國強看來,托底收購+價補分離是今后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首先,調整最低收購價的政策目標,并保持政策構架基本穩定,給種糧農民吃下“定心丸”;在此基礎上,將托市機制轉變為托底機制,配套實施糧農收益補償措施;糧價既可升、也能降,政策既能及時啟動,也能適時退出,有利于建立起既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又能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保障農民利益,既符合WTO規則,又符合中國國情的口糧支持政策體系。
重塑糧食產業經濟,應有“三化”思維
“當前,人們對糧食的消費需求已從“吃飽”的總量要求,轉向“吃好”的提檔升級階段,這給糧食產業帶來巨大機遇,也帶來戰略性轉型要求,必須全面實現‘產購儲加銷’一體化,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和價值鏈。”程國強指出,要做到這一點,應有“三化”思維——
首先,必須通過制度與政策創新,實現糧食的市場化,這是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基礎;
其次,推動發展方式的轉型,糧食企業要從資源性、博弈型轉變為創新性、共享型,實現糧食經營的一體化;
第三,加快全球布局,實現糧食的國際化。他強調,一個大國,最終必須建立一個與之經濟總量、收入水平和市場容量相匹配的全球糧食體系。
程國強建議,糧食企業都應從糧食收儲、物流、貿易的資源型博弈競爭型模式,向綜合服務、創新、共享模式轉型,橫向上向種子、化肥、農藥、農業機械、農村金融和農業科技、糧食收購、糧食烘干、糧食儲存、糧食物流、糧食銷售“十位一體”延伸;縱深上向安全、加工、品牌、電商(線上線下)“四位一體”拓展。
“要搶抓一帶一路機遇,融入農業國際合作新格局和全球農業食品貿易投資新體系,通過合作驅動,實現資源互補、產能合作、市場互惠、發展共贏。”程國強表示,農業仍然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基礎支撐,農業產業體系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有利于解決其糧食安全保障和農民增收問題,還能夠擴大農產品出口,增加全球供給,將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農業共同受益、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