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要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要繼續在常和長、嚴和實、深和細上下功夫,密切關注享樂主義、奢靡之風新動向新表現,堅決防止回潮復燃。
——2018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講習嘉賓
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分中心教授 舒艾香
不良作風像割韭菜
糾正“四風”不能止步
記者:最近,中紀委官網公布的一組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數據廣受關注。2017年12月的查處問題數、處理人數、黨紀政紀處分人數均為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五年以來的單月最高。其中,單月處理人數更是首次突破萬人。多項數據創出新高,大家都有所擔心,“四風”問題是不是反彈回潮了?我們該怎么看待這組大幅增長的數據?
舒艾香:對這組數據,我們需要辯證看待,信心恒心一個都不能少。多項數據創新高,一方面彰顯出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堅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以零容忍態度嚴查“四風”問題的力度和成效;另一方面折射出“四風”問題的頑固性、反復性,糾正“四風”不能止步。
黨的十八大以后,全面從嚴治黨從出臺中央八項規定開局起步,以踏石有印、抓鐵留痕的狠勁、韌勁、實勁馳而不息正風肅紀,反“四風”取得重大成效。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面上的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基本被剎住了,但呈現出隱形變異、窺測反彈的新特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單位還比較突出。黨的十九大剛一閉幕,中央政治局就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實施細則》,向全黨釋放了持之以恒正風肅紀的強烈信號。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新華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新表現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重要指示: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擺擺表現,找找差距,抓住主要矛盾,特別要針對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等突出問題,拿出過硬措施,扎扎實實地改。這表明了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堅定不移反“四風”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堅決落實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對“四風”問題盯得更緊、揪住不放、露頭就打,取得了明顯成效。
多項數據創新高,同時表明“四風”問題作為一種頑癥痼疾,解決起來不可能一勞永逸。“樹倒根還在”,一些不良作風像割韭菜一樣,割了一茬長一茬,稍不注意就可能反彈回潮。這組數據還折射出有些人對全面從嚴治黨形勢的誤判和錯誤的心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卓著的成效,人民群眾給予很高的評價。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后,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雜音,對全面從嚴治黨和反“四風”的認識,出現了“見好就收”“差不多了”“該松口氣、歇歇腳了”“十九大以后反腐敗和糾‘四風’不再是重點了”等等想法,于是有些人就產生了“左看看、右瞧瞧”的觀望心態,“松一松、試一試”的僥幸心態,甚至想“撈回來”的“補償”心態等等。在如此心態的作用下,一些人自我約束的思想閘門打開,走上了違規破紀甚至違法犯罪的道路。
咬定青山不放松
任爾東西南北風
記者:十八大以來的全面從嚴治黨是從糾正“四風”開始起步的。十九屆中紀委二次全會將“鞏固拓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果”作為2018年的八項重點任務之一,作風建設走到今天,決心不可謂不大、措施不可謂不嚴,面對以上數據折射出的問題,到底怎么才能鞏固、拓展、落實?
舒艾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糾正“四風”的決心之大、措施之嚴,前所未有。反“四風”成效卓著,破解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一些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沒有管住的歪風邪氣被管住了,“八項規定改變中國”,黨風政風煥然一新,人們有目共睹,好評如潮。對于作風建設,我們應該充滿信心。
鞏固拓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果,是黨的十九大的明確要求,也是十九屆中紀委二次全會規定的2018年的一項重點任務。面對以上數據折射出的問題,鞏固拓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果,要注意解決以下問題:
一是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進一步內化于心。人的行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觀念支配下進行的。有的人違反八項規定精神,是故意而為,而有的則是不學習、不清楚紀律的界線。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各級黨組織出臺了許多具體的黨紀黨規,全體黨員要深入學習把握,將其中的行為規范和具體要求牢記于心。
二是作風建設重整行裝再出發。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緩;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棄滯。整治“四風”問題,“不要老是喊狼來了,最后大家疲沓了,覺得不就是那么回事嘛,混一陣子、挺一陣子就過去了。”要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政治局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實施細則》以及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中紀委二次全會的相關要求,發揚釘釘子精神,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堅守,密切關注“四風”問題新表現新動向,下大氣力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久久為功,堅決防止“四風”問題回潮復燃。
三是對準“病灶”除“病根”。解決“四風”問題,要對準焦距、找準穴位、抓住要害,不能“走神”,不能“散光”,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鍥而不舍嚴查違紀行為,徹底打消一些人的觀望心理、僥幸心理和補償心理。
四是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總開關”。違反八項規定精神,從根本上說還是源自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解決好“總開關”問題,從思想源頭消除貪腐之念,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壩尤為重要。
從不敢腐到不想腐是方法路徑也是科學機制
記者:在“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的基礎上,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舒艾香: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既相互區別,又彼此聯系,是一個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深入發展的有機整體。
不敢腐,側重于懲治,猛藥去疴、重典治亂,形成震懾,遏制腐敗蔓延勢頭,屬于事后補救。不能腐,側重于扎牢制度的籠子,強化監管,從源頭治理腐敗,讓腐敗無機可乘,屬于事前預防。不想腐,側重于教育和信仰,著眼于解決腐敗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固本培元,讓人從思想源頭消除貪腐之念,主動清廉奉公。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分別指向成本、機會和動機。增加腐敗成本、減少腐敗機會,有利于消減腐敗動機,使不想腐成為理性選擇;不想腐和不敢腐的自律信仰,有助于反腐敗制度的有效運行。
不敢腐是保障,不能腐是基礎,不想腐是目標。從不敢腐到不能腐,層層遞進,達到不想腐則是質的飛越。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映了反腐敗的客觀規律,既是反腐敗的方法路徑,也是反腐敗的科學機制。
以信仰之堅破“心中之賊”
記者:說到“不想腐”,很多人都感到這是比“不敢腐”、“不能腐”更難的事。甚至還有人覺得,全面從嚴治黨有嚴格“他律”就足夠了,要求黨員領導干部還要有“不想”的自律自覺,是一種過高要求,“不想腐”對腐敗的約束力有限。全面從嚴治黨為什么要向“不想腐”這個目標挺進?
舒艾香:“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的至理名言,說的是山中的賊寇容易打敗,而盤踞的“賊心”卻難以克服。這是因為,人都有欲望,權力具有天然的膨脹性、腐蝕性,同時現實生活中的人由于受到客觀主觀、外部內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難免產生這樣那樣的私心雜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能否廉潔自律,最大的誘惑是自己,最難戰勝的敵人也是自己。”同“不敢腐”“不能腐”相比較,“不想腐”的確是更難的事情。然而,“不想腐”雖難,卻不是完全做不到,尤其是對它的作用不能小視。“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樹爛先爛根,人壞先壞心。物必自腐而后生蟲。理想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思想上的滑坡是最嚴重的病變。思想上松一寸,行動上就會散一尺。“不敢腐”和“不能腐”固然重要,但都是“被動不腐”,只要貪腐的念頭尚存,腐敗的行為就難以避免,甚至變本加厲。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人戰勝不了自己,制度設計得再縝密,也會‘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不想腐”,屬于“主動自覺不腐”,根植于人的內心深處,發自于人的信仰信念,“不畏浮云遮望眼”,“清則心境高雅,清則正氣充盈,清則百毒不侵,清則萬眾歸心。”中醫治病有三種境界: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不想腐”可謂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是治理腐敗的最高境界,理應成為全面從嚴治黨的一大奮斗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我們共產黨人更應該強化自我修煉、自我約束、自我塑造,在廉潔自律上作出表率。”不斷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我們就能夠奪取反腐敗斗爭的壓倒性勝利。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付勤
講習故事
“積分”積出文明鄉風
2月7日,荊門市漳河新區漳河鎮卻集村會議室座無虛席。十九大精神宣講暨月度黨員主題活動日開講前,電視機正播放積分前20名村民免費參加襄陽一日游的畫面。網格員黃云為到會者填寫積分獎勵通知單,每人10分,遲到者0分。“黨的十九大報告里說了,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們村的積分制管理一直是全市鄉村治理的樣板,下面大家可以結合村里的發展,談談今年的積分制怎樣完善。”村支書匡翠明開宗明義。
會場氣氛頓時活躍起來。60歲的曾凡春太婆站起來說:“前幾天我家曬稻谷,突然要下雨了,幾千斤谷子眼看會泡湯,隔壁的蘇正會幫我搶收了稻谷,他能不能積分?”她的話引來一片笑聲。“做好事當然可以,積10分。”黃云回答。
駐村的漳河新區移民局副局長孔俊談起了自己的感受:2017年4月卻集村在全市率先開展積分制管理試點工作以來,村民積極參與村里事務,鄰里互幫互助,民風大為好轉,村貌煥然一新。“也不能盡說好的。有的村民對積分制不積極,別人做了好事加分,他在背后說風涼話,這種風氣不好。”發言的是2017年積分冠軍、3組村民黃家芳。她一年積1835分,高分的背后,是每周一堅持義務打掃2公里馬路,清洗村衛生室廁所。自己收入微薄,卻為患病村民捐款1000元。
此話引起黃云的共鳴:“我負責統計分數,難免被懷疑暗箱操作,現在公開臺賬,供大家查核。”
53歲的吳文英也是積分大戶,她替村民賀厚梅鳴不平:“人家常年照顧97歲的公公,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床單一天換幾遍,可偏有人說照顧自家人,是應該的,不能積分。”
匡翠明邊認真記錄邊回答:“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哪怕是自家人盡孝,這種情況也難能可貴,應該鼓勵,加分。”
還有村民建議,現在身邊好人好事多了,居民矛盾糾紛少了,群眾安全感提升了,社會關系也和諧了,下一步的積分激勵重心可以轉到發展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共同富裕上。
匡翠明說,這些建議都很好,社會治理積分制管理以積分記錄美德,用行動傳遞正能量,樹立文明新風尚。村美人善,企業慕名而來。今年,有企業投資億元在村里建現代農業觀光園,會帶動更多村民富起來。
“積分制管理有爭鳴有建議是好事”,參加宣講的漳河新區黨委書記陳保寧說。“這說明卻集村的管理正在由‘替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轉變,由村干部‘唱獨角戲’向全體村民‘跳集體舞’轉變,同時,村黨支部繼續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這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很合拍。”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戴輝、通訊員熊東東、魯陽
相關鏈接>>
H5丨構筑起"不想腐"的巍巍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