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胡瓊瑤)2月5日召開的全省春管春耕暨種植結構調整工作視頻會上傳來消息,今年我省將調減100萬畝水稻,這是我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低端無效供給,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的一項重要舉措。
根據農業部制定的《2018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調減方案》,我省需調減水稻種植面積100萬畝。為落實這一部署要求,我省今年計劃調減200萬畝水稻劣勢產區種植面積,其中,100萬畝用于新增稻漁共作、再生稻等優質水稻面積,另外100萬畝用于發展特色優勢作物。
我省早稻部分產區存在生產季節緊、成本高、產量低、品質差、銷售難等問題,今年擬調減的雙季稻劣勢區主要集中在黃石、咸寧、黃岡等區域;少部分中稻生產分布在丘陵山區,面臨缺水望天收、田塊小而散、機械作業難等問題,今年擬調減的中稻劣勢產區主要分布在十堰、恩施、宜昌等山區丘陵地帶。
調減的面積用于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主要是在濱湖田、低湖田和冷浸田等雙季稻劣勢區,因地制宜開展稻田綠色綜合種養;新增再生稻面積,實現“一種兩收,節本增效”;推進糧改飼,根據農時,在一季中稻收獲后播種油菜、小麥等作物;在丘陵山區中稻劣勢產區改種薯類、高山蔬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經濟作物。
【鏈接】一減一增說端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調減100萬畝水稻面積,調增100萬畝特色優勢作物。這其中,有著怎樣的考量,又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2月6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就此采訪了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
為何要調減
——破解優質糧供給不足的問題
曾幾何時,面對國家糧庫庫存積壓、糧食進口量卻不斷攀升的尷尬現象,許多人在疑惑:“糧食到底多了還是少了?”
“其實,是優質的糧食產品少了。”省農業廳總農藝師肖長惜介紹,連續多年,國內糧食產量連年提高,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消費已經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優質糧食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凸顯,糧食產業迫切需要來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糧食生產受到價格“天花板”壓頂和生產成本“地板”抬升的雙重擠壓,糧食補貼已逼近“黃箱”上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監利、鐘祥等地采訪了解到,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受到抑制。鐘祥市春源專業合作社種植水稻1.5萬畝,受天氣和市場影響,去年虧損100多萬元,負責人朱小林坦言“種糧壓力山大”。
>據了解,今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將再次下調,這無疑釋放了一個信號:圍繞市場需求優化資源配置,引導糧食生產。
“調減100萬畝低質低效水稻面積,是形勢所需,也是湖北作為糧食生產大省的責任和擔當。”肖長惜說。
減無效供給,增綠色優質供給
——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500億斤
調減100萬畝水稻面積,會影響糧食供給嗎?
“減掉的是無效供給,增加了綠色優質供給。”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羅昆說。
據了解,調減的主要是季節劣勢產區低質低效雙季稻、灌溉劣勢產區低質低效中稻和低湖劣勢產區低質低效中稻。
減掉的產量,用綠色優質供給“補”起來。我省還有許多濱湖田、低湖田和冷浸田等雙季稻產區,可因地制宜發展“稻蝦共作”“稻鰍共作”等稻田綜合種養綠色高效模式。在溫光資源一季有余、兩季不足的雙季稻產區,實行“雙改單”,發展再生稻。不宜開展糧食生產的地方,可轉型發展薯類、小水果等經濟作物。
產能的提升,有力地保障了糧食安全。我省全面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依靠科技創新挖潛力,通過一系列“組合拳”,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大大提升。
“在不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條件下,可以確保我省糧食產量始終穩定在500億斤。”羅昆說。
調減100萬畝能落實嗎
——2.1億元財政資金保駕護航
如何保障“調減計劃”如期完成?
資金投向引導“湖北糧”加快轉型。肖長惜介紹,《湖北省水稻產業提升計劃》已經啟動兩年,下一步將及時調整財政資金支持方向,統籌調整資金2.1億元,其中2000萬元支持再生稻發展,1000萬元支持山區紅薯產業發展,1000萬元支持糧經飼統籌發展,1.7億元支持特優區發展。同時,加強國家調低水稻最低收購價的政策宣傳,釋放價格信號,給農民一個客觀的收益預期,引導農民主動調減水稻種植面積。
春耕備耕時節,全省將依托產業技術體系、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水稻產業聯盟,成立專家指導組,深入調減任務重的地區,開展政策宣講、技術服務、工作督導,將調減任務落實到縣到鄉、到戶到田。
以點帶面,示范引領。全省將遴選20個縣市發展青貯飼料生產,開展“糧改飼”示范;在潛江、監利、洪湖、黃梅等地示范稻田綜合種養綠色高效模式;在黃岡、荊門等地開展再生稻綠色高效模式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