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雋瑋 通訊員周鋼)2日,全市發改工作會透露,2018年全市推進市級重大項目207項,計劃投資2157.9億元,并將重點放在提升投資質量效益上。
目前初步確定,2018年實施市級重大項目207項,估算總投資18281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157.9億元,比上年計劃增長11%。項目主要包括安排增強我市經濟實力的產業升級、完善城市功能的基礎設施、提升環境質量的生態環保及改善居民生活的民生惠民等項目。
根據2018年計劃,全市發改系統工作將加強投資管理,切實加強招商引資項目落實工作。到今年年底,全市往年招商引資簽約項目落地六成以上,當年招商引資簽約落地三成以上。
實施創新驅動,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其中包括繼續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今年年底全面完成國家部委授權武漢開展先行先試的25項改革事項規定動作。產業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重點推進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發展;服務業領域,今年預計將出臺支持總部經濟發展的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沿長江主軸打造高端服務業經濟帶,加快服務業高端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發展營商環境。武漢將謀劃出臺新一輪降成本政策措施,重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物流成本和用能成本;推進實施《武漢市精準發力補短板十二大重點工程實施方案》。
促進區域發展,充分發揮武漢主中心作用,拓展“飛地經濟”合作,探索實行區域股份合作制,推動武漢產業鏈、公共服務資源向周邊城市延伸。
完善精準措施,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預計今年將編制學前教育規劃,著力構建“廣覆蓋、保基本、多形式、有質量”的學前教育服務體系,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市發改委還將定期研究分析居民增收情況,及時解決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
強化環境治理,推進美麗生態武漢。具體舉措包括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建立全覆蓋的智慧監管體系,開展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及生態補償試點,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等。
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開放將成為武漢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下經濟體制的關鍵詞。開放經濟體制的構建,包括加快建設自貿區武漢片區、鼓勵外企設立外資研發中心、積極申報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鼓勵企業跨國并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