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丘劍山)2月2日,省科技廳召開新聞通氣會,公布湖北2017年度十大科技事件評選結果。
經開門受理推薦、公眾投票、專家評選等環節,省科技廳從征集到的54件參選事件中評選出“湖北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排名提升至全國第7位”、“我國首個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投入運行”、“鐵四院助力中國高鐵駛向世界”、“科技部批準組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華中農業大學‘綠色超級稻’實現水稻生產方式革命性轉變”、“武漢成立全國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局”、“武漢楊森生物公司成功研制仿生小口徑人工血管”、“武漢蘭丁人工智能宮頸癌診斷機器人面世”、“華中科技大學首創‘鑄鍛銑一體’金屬3D打印技術”、“我省2017年新增7名院士 實現省屬單位零的突破”等為2017年度湖北 “十大科技事件”。
為更好地引導全社會關注和支持科技工作,擴大科技工作的影響力,省科技廳自2012年開始舉行湖北“十大科技事件”評選活動,今年已是第六屆。六年來,湖北“十大科技事件”的品牌力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已成為展示湖北科技工作成就的重要窗口,廣受社會各界的歡迎和好評。
延伸閱讀:
助力高鐵駛向世界 研制仿生人工血管
湖北科技搶占全球創新制高點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丘劍山
突破了國外專利制約,讓高鐵又快又穩,為高鐵“走出去”戰略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復合生物納米材料人工血管,有望成為全球第一款上市的小口徑血管;海歸女博士帶領團隊,研制出全國首臺宮頸癌診斷機器人……2月2日,2017年度湖北“十大科技事件”評選結果揭曉,湖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效顯著,一個個重大標志性科技成果搶占全球創新制高點。
日本高鐵難以豎起香煙 我們可以
“日本的高鐵上難以豎起香煙,但中國高鐵可以,因為我們更平順更穩定,坐上去也更舒服。”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線站處軌道所主任王森榮介紹,中國高鐵起步晚,很多研發都受到國外專利制約,該集團“高速鐵路Ⅲ型板式無砟軌道建造一體化創新技術與應用”項目確立了“設計、制造和施工一體化”技術路線,首創了Ⅲ型板式軌道全單元結構體系,研發了成套裝備,突破了國外專利制約,為我國“一帶一路”和高鐵“走出去”戰略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以前的鐵軌下都鋪石子,高鐵軌道下則是鋼筋混凝土,這讓高鐵穩定的同時也讓后期精度難以再次調整。”該院這一技術則解決了這一難題,讓軌道維修保養比國外的相關技術方便、快速,白天發現問題后,晚上僅需2至3小時就能解決。項目成果先后推廣應用于武漢城市圈城際鐵路、鄭州至徐州、北京至沈陽等高鐵項目,應用里程已超過3000公里。而由該院牽頭研發的適用于高鐵網多車型高風壓模式下“高鐵/城際鐵路站臺關鍵裝備”,成果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已在武咸、武黃等湖北城際、佛肇、鄭開等國內多個城際鐵路工程得到應用,對促進我國高鐵裝備發展、提升我國高鐵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近500萬的冠心病患者需要接受心臟搭橋手術,現在所用的移植血管依然是取自患者自己的人體血管,創傷非常大。小口徑人工血管的研制與開發一直是國際上的難題,至今沒有正式產品誕生。”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項目主管劉思詩介紹,該公司研發的聚氨酯材料為基質復合生物納米材料人工血管,極大優化了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和遠期通暢率,有望成為全球第一款上市的小口徑血管。
海歸女博士孫小蓉帶領團隊研制出的全國首臺宮頸癌診斷機器人,短短2分鐘就可迅速掃描2000多個宮頸細胞,并依次作出標記,甄別出癌變細胞,完成一次細胞學診斷,并出具報告。該機器人的面世,宣告中國企業在宮頸癌人工智能云診斷技術上,已經邁入世界一流水平。
讓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民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科技創新發展所取得的突出成績。區域創新水平全國排名從2013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7位,進入與湖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匹配的“第一方陣”;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3年的2196家增至2017年的5369家,增加了144.5%,位居全國第七、中部第一;國家級高新區數量從2013年的4家增至2017年的9家,位居全國第四、中部第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從3605億元增至5900億元左右,增加了63.7%;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35億元增至1066億元,增加了353.6%,從全國的第6位上升至第2位。
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吳麟章介紹,此次十大科技事件的評選集中體現了過去一年湖北科技創新工作取得的成效,2017年,該廳加速科技成果在省內轉移擴散,全省2017年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66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共轉化科技成果1563項,同比增長24.5%。黃岡、咸寧兩家高新區成功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全省國家高新區達到9家,麻城、浠水、恩施、沙洋升級為省級高新區,全省省級高新區達到22家。結合湖北產業發展實際,面向先進制造、光電子信息、新材料等五個重點技術領域,推進核心關鍵技術創新,2017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預計達5900億元左右。可控式膠囊內窺鏡、十八導心電圖機、循環腫瘤細胞捕獲儀、組織工程自體皮膚、蛋白質三維比對技術、高通量臨床基因測序儀等一批世界領先的創新成果進入市場,更多惠及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