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郭習松、通訊員王明強、衛掌帥)1月31日,我省2017年中晚秈稻托市收購工作結束。中儲糧集團湖北分公司統計顯示,自2017年9月28日啟動中晚稻托市收購以來,全省4個多月共托市收購15.68億斤中晚秈稻。
政策執行期間,中儲糧集團湖北分公司會同省糧食局、農發行省分行累計啟動收儲庫點182個,對農民交售的符合質量標準的糧食做到應收盡收;同時針對一些地方災情較重,通過增開倉門、多設卸糧線、延長收購時間等方式,積極滿足農民售糧需要,較好地維護了農民利益和糧食市場穩定。
與上年相比,2017年湖北中晚秈稻托市收購數量減少了26億斤。對此,中儲糧集團湖北分公司相關人士分析認為,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國家去年的托市價較前年調低0.02元/斤,市場化收購更加活躍;二是全省稻谷主產區的優質稻市場價均高于托市價;三是一些地方因災減產。
來自省糧食局的相關數據印證了上述分析。截至2017年底,全省中晚稻市場化主體收購量175億斤,占總收購量80%以上,較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市場價格先漲后穩,優質優價明顯。中晚稻的主要品種“兩優”系列迅速上漲到1.40元/斤,超過托市價(1.36元/斤),黃華粘系列上漲到1.50元/斤,鑒真二號和中國香稻達到1.75元/斤。
“市場化收購占據主體,是我省糧食優質優價的價值體現,既是我省糧食價值回歸的表現,也有利于我省糧食價格改革和去庫存。”省糧食局局長張依濤如是說。
【鏈接】
八成市場化收購,告訴我們什么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郭習松 通訊員 衛掌帥種種跡象表明,2017年全省中晚稻銷售對托市收購政策的“倚重”成分越來越少。
“盡管后期,由于各級儲備輪換基本完成、加工企業庫存基本建立,優質糧源供給緊張局面得到緩解,‘兩優’系列價格回調到托市價附近,但市場上‘優質優價’已是不爭的事實。”省糧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市場風向標,也為我省2018年糧食生產工作指明了方向。
托市價小幅下調,傳遞糧食去庫存重要信號綜合考慮糧食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市場價格和產業發展等各方面因素,經國務院批準,2017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每斤分別比2016年下調0.03元、0.02元、0.05元。
而這也是2004年實行稻谷最低收購價以來的首次全面下調。
資料顯示,自2004年實行稻谷最低收購價以來,國家通過多次上調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有效保證農民種糧積極性與收入。尤其是2008年開始,國家連續7次上調了稻谷的最低收購價,2015年未做調整,2016年僅是早秈稻下調,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1.33元/斤、1.38元/斤和1.55元/斤。
“托市價小幅下調,傳遞糧食去庫存重要信號。”剛參加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議的省糧食局局長張依濤分析說。張依濤透露,會議傳達的一個重要精神就是,要適應收儲改革新形勢,更好地做好市場化收購和去庫存工作。據此,2018年,湖北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和庫存消化要取得新的成效。
優質優價讓市場“活”了“秋收滿畈稻谷香,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魚米鄉。”如今,放眼洪湖,優質稻種植已經成為當地的主流,種植面積占到九成左右。洪湖市糧食局調控科相關負責人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而這種優質稻為主的種植結構,也決定了洪湖片區的稻谷消化主要以市場化收購為主。
洪湖太禾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謝邦良說:“作為大米加工企業,對于優質稻谷的需求是很旺盛的,去年企業收購稻谷的平均價格維持在1.375/斤左右,高出1.36元/斤的托市價。”
價格高了,自然吸引了種植環節主動“調結構”。京山曹武鎮全豐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仁杰告訴記者,盡管2017年全社2600畝流轉稻田有500畝絕收,但2018年還是要加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
“優質稻不光價格高,在種植過程中加強管理,產量也要比普通稻高一些。”該鎮青龍嶺村村民廖為君去年20畝稻田全部種的是普通稻,在10月份那場連雨天氣中,1/3以上的稻田出現倒伏。
“要讓好糧賣好價,不能讓老實人吃虧。”京山縣京和米業副總經理何念告訴記者,在去年那場雨災中,為了得到優質的糧源,提高種糧農民的積極性,企業依次論價,應收盡收,優質稻谷的收購價格開秤就能到1.4元/斤。
產后體系“兜”住糧農利益夜幕下,一車新收進的糧車直接進入卸糧點;卸下的糧食,沒有直接進入糧倉,而是除雜機和烘干機。這是去年10月中旬,記者在京山縣國寶橋米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
而這,只是我省糧食系統積極開展生產自救的一個片段。
“損失減少一點,就意味著農民收入增加一點。”省糧食局副局長胡新明介紹,去年10月針對中晚稻收獲期間連續降雨造成的不利影響,省糧食局及時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災后中晚稻收購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糧食部門和糧食企業充分發揮社會儲糧設施和烘干項目的作用,助農減損增收。
“我們鼓勵企業多自營收購一點,糧食囤在農民和糧食經紀人手里,風險很大,水分大的谷子,容易生芽、漚黃、霉變,加工出來的米會變質。”省糧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和扶持,全省55個產糧大縣現有糧食日烘干能力8.4萬噸、日清理能力28.8萬噸。在省糧食局統籌安排下,這些烘干設備發揮了“奇兵”作用,有效降低了稻谷水分,提升了達標率。
這張產后服務體系織就的“網”,也兜住了種糧農民的根本利益。京山縣糧食局副局長李道祥介紹,去年全縣中晚稻種植面積73萬畝,中晚稻受災面積達5.74萬畝。為引導農民開展自救減損增收,該縣全面動員農戶搶割、搶烘、搶賣,特別要求11家配備烘干設備的企業實行24小時全天候進行烘干收購服務,沒有出現賣糧難。
對糧農而言,還有更暖心的服務。緊急通知下發不久后,該局又聯合省財政廳、省農發行下發《關于放寬2017年省級成品糧動態儲備(中晚稻)收購質量標準的緊急通知》。“這一有效舉措,讓更多的糧食顆粒歸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