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陳凌墨
報告摘要
“三農”工作是重中之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我們要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強化規劃引領,制定鄉村振興規劃,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城市優質教育、醫療、文化等資源向農村延伸。推進道路、能源、信息、防洪排澇、污廢處理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
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行動。解決農村200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改造農村危房8萬戶,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萬公里,建設1000個綠色示范鄉村,完成1000個村環境綜合整治。
解讀
“八大工程”為鄉村振興助力
今年1月9日至10日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暨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之路,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我省今年將大力實施“八大工程”:實施“三鄉”工程,促進城鄉資源要素流動融合;實施“荊楚農優品”工程,促進質量強農;實施荊楚富美鄉村建設工程,促進綠色發展;實施精準脫貧工程,促進共同富裕;實施農村電商工程,促進創新創富;實施農業科技工程,促進科技興農;實施文化傳承工程,促進鄉村文化興盛;實施紅色“頭雁”工程,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報告摘要
生態環境是面向未來的最大競爭力,必須穿“新鞋”,走“綠道”,用環境治理留住綠水青山,用綠色發展贏得金山銀山。
高舉“綠色指揮棒”把湖北建成美麗家園
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完成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環保督察長效機制。全面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健全綠色政績考核體系。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
解讀
我省正在制定具體落地方案
省環保廳副廳長李瑞勤介紹,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從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國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目前,我省正在制定具體落地方案。
很多時候,企業污染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往往讓公共財政來買單。企業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理應按照恢復生態環境的成本進行處罰賠償。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并在吉林、山東、江蘇、湖南、重慶、貴州、云南等7個省份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工作。
此項改革,是為了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修復的效率,將有效破解“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困局,積極促進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生態環境修復等相關產業發展,有力保護生態環境和人民環境權益。
今年起,在全國范圍內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將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范圍、責任主體、索賠主體、損害賠償解決途徑等,形成相應的鑒定評估管理和技術體系、資金保障和運行機制,逐步建立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和賠償制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報告摘要
區域協調、均衡發展,需要增長極引領帶動,也需要點極之間協調聯動。我們要著力營造百舸爭流、搶前爭先的奮進態勢,構建中心帶動、多極支撐、協同并進的發展格局。
實施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排澇能力今年提高30%
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大力發展智慧城市、綠色城市、人文城市。提升中小城市功能,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進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強化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解讀
城區所有湖泊實現“一湖一策”
省政府辦公廳介紹,今年我省將實施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目前,省政府已經出臺相關行動方案。
推進城市水環境治理,縣(市、區)城市飲用水安全狀況信息要每季度向社會公布。每年完成地下老舊管網改造20%以上,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城區所有湖泊均要有專項保護規劃和一河(湖)一策,實施紅線藍線管控,河湖面積不縮小,水質不下降,防洪能力不降低。城市排澇能力比2017年提高30%以上,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力爭做到全過程網上監測,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大力推行垃圾分類,試點地方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其他地方達到20%以上。
推廣城市公廁智能引導系統
加快綠色交通體系建設。改善各類交通方式換乘銜接,公交車覆蓋半徑適應城市需求,公交、步行、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分擔率提高10%以上。加快停車設施建設,各地2018年要編制完成停車專項規劃和分年度實施計劃,2020年完成規劃建設任務。
按老城區800米、新區500米半徑,實現公廁全覆蓋。老城區可通過新建、附建和公共設施開放共享等方式,解決公廁不足問題。中心城區公廁全部達到國家A級標準,城市道路應設置明顯的公廁標識指引系統,推廣建設城市公廁智能引導系統。
建設15分鐘社區生活圈
優化公共文體等設施配套,建設15分鐘社區生活圈,社區周邊步行15分鐘范圍內,有小學、幼兒園、社區衛生、基層文化體育設施和菜市場。城市老舊小區改造率50%以上,配套完善水、電、氣、管網、路燈等基礎設施。
2020年,城市建成區違法建設得到全面處理,形成長效管控機制,堅決遏制新增違法建設。治理管線亂拉亂牽,2020年,城區主要街道蜘蛛網式架空線全部規整,新建道路、主次干道、歷史街區、重點地區10千伏以下的強電和弱電全部入地,建有地下綜合管廊的街道,管線必須入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