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黃璐 李婷 實習生 范譯丹 采寫)
青春的火花在碰撞中產生,年輕的激情在會場內外激蕩。
今年是新一屆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履職的第一年。
翻開本屆省兩會代表、委員名冊發現,全省有80后代表57名、委員30名。在武漢代表團,首次出現3名90后代表。
年輕的面孔,青春的氣息,給兩會帶來蓬勃青春氣息。
他們,大多第一次走上參政議政舞臺,有朝氣有活力——“年輕人敢說敢闖、有活力、敢創新,希望在會上展現我們90后值得信賴、勇于擔責的一面。”省人大代表、武漢眾治社區服務有限公司黨建部部長張殿華說。
來自監利縣司法局律師公證管理科的朱燕子,是一位80后代表。對于第一次參加省兩會,她說:“這既是榮譽更是責任,我會珍惜每次機會,爭取多發言。”
1982年出生的省體育局射擊運動管理中心女子手槍班教練兼運動員童欣,是省政協體育界別中最年輕的委員。她早早做足功課,了解委員履職具體事項。她說:“履職盡責,要有一雙會搶話筒的手,更要有一雙能跑耐走的腿,一顆勇擔責任的心。”
本屆80、90后代表委員中,近九成是新面孔。他們虛心學習,積極履職,關注熱點,帶著年輕人的視角,展現青春力量。
他們,大多高素質高學歷,有責任有擔當——
省人大代表、湖北三環汽車方向機有限公司EPS總裝車間常務副主任舒全勝,是一名80后技術骨干。2007年大學畢業后,他一直在生產一線摸爬滾打,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車間負責人。擔任車間副主任后,他幾乎沒請過一天假,“全天候”管理監督,只為追求產品零缺陷。“希望合作社能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村創業。”80后省人大代表、大冶市陽光綠源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有文,大學畢業后當過教師,最終還是選擇回到農村種葡萄,帶領鄉親共同致富。
維吾爾族的庫爾班江·泰吾克力是一位80后省政協委員。2005年,他從武漢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畢業,現在是武漢市塔里木清真飲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讓更多兄弟姐妹融入祖國大家庭”。
馬林武委員,經濟學博士;李驍代表,工學博士;武義泉委員,工學碩士……年輕化高學歷,是本屆代表委員的一大特點。
他們,兢兢業業奮力拼搏,有夢想有信仰——“作為一名村干部,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省人大代表、五峰長樂坪鎮大灣村計生委員、婦聯主席熊昌麗,29歲時發起成立五峰春立果蔬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群眾增收致富。
省人大代表秦紫依,21歲來到紅安縣七里坪鎮擔任講解員。她每年為近10萬游客講解紅安革命歷史,傳播紅色文化。她說:“革命傳統薪火相傳,意義重大。”
1980年出生的省政協委員張義鐵,勤學苦練好鉆研,29歲成為江漢油田最年輕的采油工首席技師,30歲即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3歲成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回顧20載油田夢,他對匠人有了更深的理解:“鐵人”是思想境界,“工匠”追求極致完美,成為“工匠”的過程中,需要有“鐵人”精神!
新面孔,新方向,他們是蓬勃生長的新力量。
新青年,新作為,他們將用行動證明:年輕一樣能擔當。
讓我們共同期待。
湖北日報訊 圖為:張殿華,省人大代表,武漢眾治社區服務有限公司黨建部部長。(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倪娜 攝)
張殿華:
投身基層踐行“紅色物業”
他關注
基層建設最缺有理想有才華的年輕人,我希望有更多青年投身基層,有所作為,這對個人、對整個社會,都是好事。
人物故事
省人大代表張殿華,瘦瘦高高、白白凈凈,戴著眼鏡,還有些學生模樣。但聊起來,卻發覺他成熟、沉穩。
1990年出生的張殿華,是武漢眾治社區服務有限公司黨建部部長,主要做社區服務工作。“通俗講,就是干‘物業’。”張殿華說,這是他去年7月從武漢大學中共黨史專業碩士畢業后,獲得的第一份工作。“扎根基層社區,做點實實在在的事。”張殿華認為,基層是實踐的大學,學校的理論知識,就應當運用在基層實踐中。
進入公司后,他和同事一起深入武漢市江岸區560個老舊社區,了解居民困難與訴求,收集社情民意。半年來,他走訪2500多戶家庭。“樓上漏水找不到人、鄰里發生糾紛,都是些雞毛蒜皮小事,但只要用心去幫,居民會很感激。”張殿華說,半年的工作經歷,讓他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可以有效改善居民生活,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作為公司黨建部部長,他牢記自己的使命,盡力發揮黨建在社會工作中的引領作用。他說,做好黨建,才能讓“紅色物業”更好彰顯“紅”的特色。
張殿華坦言,心情很激動,“我會更努力,做一名為民辦實事的人大代表,諫真言,獻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