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170多個國家級大型科學設施,我省不到4個;科技進步貢獻率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1月19日,記者從全省科技工作會議上獲悉,我省技術合同成交額位居全國第二,國家級高新區數量位居全國第四,區域創新水平排名位居全國第七,但存在高層次創新載體相對缺乏,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有待增強等現狀。
我省區域創新水平邁入“第一方陣”
會上公布,我省區域創新水平全國排名,從2013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7位,進入與湖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匹配的“第一方陣”;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3年的2196家增至2017年的5369家,增加了144.5%,位居全國第七、中部第一;國家級高新區數量,從2013年的4家增至2017年的9家,位居全國第四、中部第一。
2018年,省科技廳將結合湖北產業發展實際,面向先進制造、光電子信息、新材料等五個重點技術領域,推進核心關鍵技術創新。堅持以資源集成和產業集群為重點,努力把產業化基地打造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載體,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化發展。
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需提高
會上介紹,大平臺、大基地是聚集科技創新資源的重要載體,目前全國有170多個國家級大型科學設施,而我省不到4個,在數量和投入上難以滿足高端原創性、引領性創新的需要。近五年,全國共有69個通用項目被授予科技獎一等獎以上,而我省主持完成的僅2項,所占比例只有2.9%,與我省作為科教資源大省的實際不相匹配。
據測算,2016年我省科技進步貢獻率只有54%左右,與全國平均水平56.2%相比仍有差距,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從產業布局來看,湖北全省傳統產業占比超過6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只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8%左右,新經濟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夠。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科教大省,我省需要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堅持圍繞中心開展科技創新工作,為我省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支撐。
(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