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報告:光谷GDP蟬聯全國高新區第二
長江日報訊(記者李佳)由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聯合編寫的《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7》近日在京發布,東湖高新區作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進入評估名單。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東湖高新區園區生產總值(GDP)連續兩年在國家高新區中排第二,園區營業收入連續兩年排第三。
報告顯示,中關村、上海張江、杭州、武漢、深圳、廣州、成都、西安、合肥等高新區的創新能力“繼續處在國家高新區的前列”;位于二線、三線城市的高新區后發優勢正開始展現。
光谷先行先試被認為“政策打破性大”
據了解,截至2016年底的全部146家國家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簡稱146+1家國家高新區)為評估對象。其中,三類園區中的第一類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全國共有6家,包括中關村、成都、上海張江、深圳、武漢、西安。
評價指標體系由創新資源集聚、創新創業環境、創新活動績效、創新國際化以及創新驅動發展等5個方面構成。2016年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總指數增長了18.2點,對總指數增長貢獻最大的是5個中的“創新創業環境指數”,其次是“創新資源集聚指數”。從區域來看,包括我省在內的中部地區,其國家高新區正是由這兩項指標帶動。
環境塑造離不開政策推動。報告說,作為推進自主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先行先試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武漢東湖則經過‘黃金十條’,在科學成果轉化、科學金融方面政策打破性較大”。
東湖高新區上市企業數排第四
截至2016年底,園區營業收入進入“萬億俱樂部”的有4個國家高新區,分別為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東湖高新區和西安高新區,園區營收均超萬億元,其中西安高新區是新晉“萬億俱樂部”的高新區。從園區生產總值看,東湖高新區連續兩年緊隨中關村之后排第二。
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企業凈利潤總額排名前十的國家高新區中,東湖高新區位列中關村、上海張江、深圳后,排名第四。從上市企業數量來看,武漢排在中關村、上海張江、深圳之后,與廣州并列排第四位。
武漢雙創能力始終居于前列
2016年省內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總指標加權增長率超過10%的省份中,湖北省居第七,同時還是當年“創新的國際化”指標加權增長率最高的省份。
在東湖高新區內,2016年本科及以上學歷從業人員占比近五成,略高于上海張江。
同時,武漢的科技轉化能力不輸創新實力。企業2016年完成的技術合同交易額超過50億元的國家高新區有9家,武漢位列第五位。
這離不開光谷強大的孵化功能。2016年,東湖高新區眾創空間達66家,數量躋身前三,被點贊“進一步推動了承載創業活動的新型孵化器和創業空間的專業化、市場化、多元化發展”。
鏈接>>
中國高新區比硅谷差在哪
據報告,2016年146+1家高新區園區生產總值總和達8.98萬億,約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2.1%,經濟體量和創新驅動發展越來越受到全球注目。
其中,我國國家高新區整體或國家高新區代表性個體,其每萬人專利授權數均高于硅谷的水平。
從國際人才密度來看,2016年國家高新區企業從業人員中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和外籍常駐員工所占比重為1.05%,而硅谷地區外國出生居民比例高達38%,國家高新區國際人才的密度相對較低。
與硅谷相比,2016年國家高新區中企業從業人員平均薪酬最高的上海紫竹為24.5萬元/年,僅為美國硅谷從業人員平均薪酬(10.6萬美元/年,折合人民幣70.1萬元/年)的35%。
待遇高因為能“出活”。2016年,國家高新區勞動生產率為31.5萬元/人,是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9.5萬元/人)的3.3倍,可比起美國硅谷地區114.4萬元/人的勞動生產率,仍有差距。但我國高新區的價值創造和經濟效率持續提高,與全球發達國家和發達園區的差距正在減小。
(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