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正在進行改造施工的巡司河。此處未來將會建成一個水灣風情園供市民游玩 記者周迪 攝
南市文化步行街效果圖
水灣風情園效果圖
生態運動公園效果圖
長江網1月16日訊(武漢晚報記者陶常寧 通訊員袁柯宇 王喻彬)整治武昌巡司河,解決南湖等地區的排水問題,并提升沿岸區域的基礎設施。前天,記者走訪正在改造的武昌巡司河綜合整治二期工程,從建設方武漢碧水集團獲悉,該工程全長7.5公里的河道改造將于今年5月底完成,沿岸景觀綠化工程計劃2019年內完成,沿岸將打造文化步行街、水灣風情園和運動公園。
河道拓寬 清淤排水能力加強
武漢碧水集團水投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巡司河北起武泰閘,南至青菱河,全長9公里。一期整治工程(712所至湖工大北門橋)已完成;二期整治工程包括武泰閘至712所、湖工大北門橋至青菱河,全長7.5公里,于2016年全面啟動,河道部分計劃今年5月底完工。
“主要解決城市排漬問題,包括河道拓寬,修建泵站、節制閘、橋梁和雨污水管道等。”該負責人介紹,河面原來寬20米~40米,整治后拓寬至25米~55米左右。
2016年夏季,南湖出現嚴重內澇問題,和整個區域的排水能力不足、排水格局不合理有很大關系。原來,南湖的夏季出江通道,通過南湖連通渠,進巡司河,通過青菱湖進長江,排水路徑長達21公里。后來市里重新規劃了江南泵站,通過泵站排水路徑只有7公里,可以快速把雨水排出去。
“經過整治,巡司河排水能力提升、排水格局優化,調度做得更精細。”該負責人說,整治完成后,巡司河排水能力能有效應對不低于50年一遇暴雨(24小時降雨量303毫米)。
挖掘歷史文化 提升沿線景觀
巡司河沿線將建3座景觀公園。
南市文化步行街:位于白沙洲大道與京九鐵路之間,長約400米。集中展示武昌南門地區唐代南市、明代巡檢司及軍事防御的歷史史實及相關故事。保留原河道彎曲形態和眾多原生大樹,帶狀布置小體量兩層建筑體,局部采用親水平臺和棧道。
水灣風情園:位于武梁路以南,與712研究所隔河相望。以“活水”為主題景觀特色,也是古詩詞文化展示教育點。這里處于河道轉彎處,有大型集中綠地,總面積約24公頃。活水公園南北側以景觀明渠進行劃分,北側濕地布置前置塘、花海梯田、表流濕地等,濕地內布置景觀棧橋;南側布置小體量組合式服務建筑,以藝術家村落為主題。
生態運動公園:位于板橋附近。堆疊地形,沿坡腳設計濕地,收集場地內及周邊雨水。公園內散布各類室內外活動場地。
巡司河上橋梁將增加到20余座,包括車行橋、形態各異的人行景觀橋等。因河道拓寬,部分老橋拆掉重建。河岸分為緩坡式生態駁岸和直立式擋墻駁岸。
市民感嘆巡司河巨變
林先生一家在涂家溝住了30多年,出門必經武泰閘。“從開始整治起,每天看著它一點點在變。”林先生說,原來巡司河在武泰閘的這一段,沿岸臟亂差,希望改造完成后,市民能多一個休息散步的場所,他非常期待“南市文化步行街”的建成。
朱女士家住紅旗欣苑,正位于規劃的“水灣風情園”旁邊。她期待巡司河改造之后,這一帶今后都不再淹水。
在南李路板橋,陸爹爹正在等587路公交。他說,改造前,巡司河兩邊到處是菜地,還有棚子,現在變得越來越美了。據施工方中交二航局介紹,巡司河兩岸還將建設步道和綠道。
(長江網-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