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教育部首次正式推出了的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長江日報融媒體1月15日訊(記者明凌翔)1月15日,教育部首次正式推出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其中,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共6所在漢高校的50門課程入選,占比超10%。
據了解,新近涌現出來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也叫慕課。自2012年以來,慕課迅速在世界范圍興起,這種新型課程及教學模式打破了教育的時空界限、學校的圍墻,顛覆了傳統大學課堂教與學的方式。
教育部介紹,現在的大學生都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對互聯網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他們習慣和善于用“互聯網+”的方式學習知識、捕捉信息。因此,首次正式推出的“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目的是進一步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進中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深入發展,推動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變軌超車”,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教育公平,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長江日報記者梳理發現,首批入選的490門課程分為本科教育課程和專科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其中,武漢大學有24門,華中科技大學有4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2門,武漢理工大學有5門,華中農業大學有9門,華中師范大學有1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有5門。這些課程多以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為重點,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業以及思想政治等通識教育,在漢高校的開課平臺主要集中在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應用效果好、共享范圍廣,也體現了當前中國在線開放課程的最高水平。
華中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動物學科2015級學生彭曉說,從2016年起,便與慕課結緣,相繼在網上學習了現代遺傳學等15門課程,熟練掌握了微生物學和遺傳學實驗操作、解剖學知識技能,也學會了如何種各種花草和識別藥用植物。更重要的是,這種新穎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大學生們的學習自主性,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
據悉,到2020年,教育部將推出300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1000個“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進而帶動1萬門慕課和5000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在線運行,并推出中國慕課標準,推進慕課學分認定和學分管理制度,創新加大慕課平臺開放共享力度,把更多高質量的慕課輸送到中西部地區高校。同時,加強師資和技術人員培訓,讓更多教師會建慕課、會用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