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7年6月28日,湖北設計的“海洋地質十號”綜合地質調查船在廣東東莞下水,該船填補了我國小噸位大鉆深海洋地質鉆探船的空白,標志著我國海洋地質綜合調查能力躋身世界前列。 (新華社發)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江卉 通訊員 萬里 實習生 王子路
2017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穩居世界第一。這其中,湖北力量功不可沒。1月10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報道《中國造船業世界第一的背后》,探訪在漢央企中船重工第七〇一研究所等單位,解密高端船舶如何研發。
首艘國產航母,總體設計來自湖北
中國船舶業位居世界第一,其中高端船舶越來越多。這些高等級船舶是如何研發出來的呢?2017年12月底,央視記者走進中國船舶的研發基地武漢。
在七〇一所信息化中心,電腦上呈現的全部是三維設計圖。“這樣的設計方式周期短,更精準。”信息化中心主任劉敏介紹,借助三維設計,設計師可以直接進入后期仿真計算分析環境,設計轉向定量精細化。
過去的二維設計,技術人員在平面設計的基礎上,還要做模型,然后再進行手工模型放樣,既耗時又耗力,制造返工量大,質量難以控制。七〇一所大型驅逐艦總設計師徐青表示:“三維呈現,讓設計師的想法精準地落實在圖紙上,這樣對船舶的建造質量、建造水平都有質的提高,這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
有了精準的設計,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造船業正逐步從低附加值市場轉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造船市場。2017年5月,七〇一所總體設計的首艘國產航母正式下水,中國成為全世界為數不多的能夠自行建造航母的國家;2017年6月,武船造世界最大“深海漁場”交付挪威,這是世界首例半潛式智能海上漁場,填補了國內海工行業多項科研和施工空白。2017年,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成功承接國內首套山東日照全潛式三文魚深海漁場合同,我省深遠海智能漁業裝備產業正在形成。
武漢智慧,為海洋強國加油
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廣袤的管轄海域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武漢研制的一批高端船舶正成為開發海洋資源、建設海洋強國的利器。“淞航號”是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在首航實驗中,其拍照設備下到3000米的水深,對浮游生物進行原位快速拍照,并自動鑒別生物類別。七〇一所“淞航號”副總設計師李偉杰介紹,有了浮游生物取樣數據以后,科研人員可以對該海域資源進行分析研究,對開辟遠洋漁場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同樣是七〇一所設計,“海洋地質調查十號”作為高精度多功能的綜合地質調查船也在2017年入列。“海洋地質調查十號”總設計師楊俊介紹,該船鉆探能力達到1400米,對我國目前的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探有重大意義,為我國在南海鉆探和開發可燃冰提供了重要保障。
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邁進,一個個世界領先的深海重器接連入水。蛟龍號已經完成152次試驗性應用下潛,下潛深度超過7000米。作為蛟龍號的兄弟,深海勇士號被視為又一深海利器。這兩型深潛器的水面支持系統,均由七〇一所總體研制。該所深海勇士號水面支持系統技術負責人馬斌表示,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水面支持系統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未來還將有望實現領跑。
發展海洋經濟,湖北大有可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發展海洋經濟、開發海洋資源、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環境,船舶工業已經成為新時代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以及捍衛國家安全、維護海洋利益的“排頭兵”。“發展海洋經濟,湖北大有可為。”省國防工辦船舶處處長胡瓊說,我省海洋科技優勢非常明顯。全國共有29家軍工船舶研究所,其中7家在湖北,位列全國之冠;全國有14名船舶專業院士,湖北有5名;全國有30名船舶設計大師,湖北有11名;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領域,湖北有1000多項國家專利,搶占了研發制高點。在海洋工程方面,湖北造海洋油田固井設備占國內市場份額90%以上,甲板機械占遠洋船舶配套市場近半壁江山,大型海洋壓裂設備領域處于壟斷地位。
2017年12月4日,省委關于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的決定中,把船舶與海洋工程列為軍民融合優勢產業,將重點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