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文史考古類節目《國家寶藏》,讓一把劍,和一個“守劍人”突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把劍就是有“天下第一劍”之稱的越王勾踐劍,而這位“守劍人”,名叫江旭東,是湖北省博物館文史中心的副主任。他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引人矚目的二次研究,揭開了關于這把寶劍的神秘面紗。
畢業于武漢大學材料物理專業博士的江旭東,第一次看到越王勾踐劍是在學生時期。隔著玻璃觀看,江旭東對寶劍沒有太多感覺。2013年他進入湖北省博物館工作,一直沒有機會來對寶劍進行研究。此次也是因為節目拍攝,他才能夠有機會近距離進行實驗,探索一些寶劍背后的故事。
江旭東說,通過研究,他認為越王勾踐劍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劍。“從制造工藝來說,劍柄有11道同心圓,劍閣鑲嵌綠松石、藍寶石,劍身布滿菱形紋,不管從美觀、用料,還是從制作工藝的復雜程度,都是最頂級的。”江旭東說,“除此之外,該寶劍出土時保存完美,實為難得。而其主人是勾踐,也為寶劍賦予了工藝之外的更高含義,證明了這是一把王者之劍。”
更讓人驚訝的是,江旭東第一次將寶劍2500年前的真容呈現在觀眾眼前。與現在寶劍呈現黃黑色不同的是,江旭東通過復原展示出,該寶劍當年應該是黃白色,原因是其菱形紋中用錫填充。經過2000多年的腐蝕氧化,錫基本消失,才變成了如今的黑色紋路。
在江旭東眼中,越王勾踐劍似乎是等待了數千年,迫切希望現在的人們能夠重新認識它。“這把劍真的保存得太完美了。”江旭東說,“正常的青銅器出土,都帶著厚厚的鐵銹。但這把劍出土時依然鋒利無比,可以輕松劃開20張紙,簡直不可思議。”
每到周一閉館,江旭東就會和他的團隊,拖著重重的設備來到博物館的陳列室。
給江旭東團隊研究的時間并不多。所以工作量極大,數據分析也極其繁瑣。那臺大幾十萬的顯微鏡,也在繁重的工作中,出現了陳列盤的故障。“劍太重了。”江旭東說,“我們為此定制了一個托盤,來方便對劍進行研究。”
在與越王勾踐劍“朝夕相處”的這些時間里,他心生概嘆,寫了一段話:歲月沒有侵蝕你的容顏,卻為你揭開了薄薄的面紗。千年的腐蝕只等于一滴腐蝕液,當下正是上天賜予讀懂你的最佳時期。
或許很多人不能夠理解這段話的意思。對此江旭東向我們解釋,在研究青銅器時,大部分要通過腐蝕液來進行清理,才能在顯微鏡下。越王勾踐劍是絕對的國寶,不可能使用腐蝕液。然而2000多年的侵蝕,仍然沒有讓寶劍黯然失色,可以拿過來直接進行研究,這真是不可思議。“這就是我為什么覺得,這把劍在等待今生的人來揭開它的面紗,很幸運,今生‘執劍人’是我和我的團隊。”
目前,江旭東團隊對于越王勾踐劍的研究還在繼續。除了在節目中公布的那些研究結果之外,相信會有更多關于這把寶劍的信息,在未來通過如今發達的科技,被一一揭曉。(騰訊大楚網 馬路遙 黃奕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