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方珞、通訊員張宏福、鄭金龍)“江漢平原及周邊地區已圈定近100萬畝的富硒優質耕地。”1月8日,湖北省富硒產業研究院院長戴光忠透露了湖北省“金土地”工程調查結果之一。
“金土地”工程,即高標準基本農田地球化學調查。2014年到2016年,在省國土資源廳組織下,省地質局聯合各市州國土局實施了這項調查,為土地“做體檢”。農業地質專家收集土壤、灌溉水、大氣沉降物、農產品樣本,通過高精度化學分析,檢測硒、鋅、氮、磷、鉀等50多種微量元素,以明確土地質量。
這期間,在江漢平原及周邊地區,包括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京山縣等地,按照1:50000的比例尺,“金土地”工程調查了8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調查結果顯示,江漢平原土壤平均含硒量約0.3mg/kg。目前,國內對土壤中硒的豐缺還沒有統一標準界定,省地質局專家根據業內主流研究成果,將土壤硒含量分為4級:低硒土壤,硒含量低于0.2mg/kg;中硒土壤,硒含量在0.2mg/kg到0.4mg/kg之間;富硒土壤,硒含量在0.4mg/kg到3.0mg/kg之間;硒過剩土壤,硒含量超過3.0mg/kg。
在這三年調查的614.08萬畝耕地中,低硒土壤區為16.71萬畝,占比2.72%;中硒土壤區為505.93萬畝,占比82.39%;富硒土壤區為91.22萬畝,占比14.85%;硒過剩土壤區為0.22萬畝,占比0.04%。
在富硒土壤區,當地產的大豆、大米、西蘭花、雞蛋等一些農產品天然達到富硒標準。戴光忠說,江漢平原耕地本身優質,以潛江為例,一等土地占到該地區的三分之二,再加上土壤富硒優勢,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適量攝取被認為對健康有益。因此,富硒產品的價格通常高于普通產品。9日,記者在京東商城搜索大米發現,5公斤袋裝富硒大米在59.9元到169元之間,而5公斤袋裝普通大米在29.9元到75元不等。仙桃市富硒產業辦公室副主任鄭柯介紹,中糧米業除自建2000畝富硒稻米產業核心基地外,還以訂單農業收購富硒大米,訂單面積達8.5萬畝;仙桃產的富硒雞蛋在上海市場價格為每個3.5元。2017年,仙桃市富硒產業總體規模約15億元,同比增長170%。
2017年底,新一輪的“金土地”工程啟動,將調查包括江漢平原在內的更廣區域。“近100萬畝富硒優質耕地,僅僅是調查了江漢平原及周邊地區三分之一農業用地的結果”。戴光忠表示,我國大部分地區土壤含硒量較低,而我省土地硒元素資源豐富程度全國少見。江漢平原本身就是我國農業生產重點區域,因此,湖北這一“魚米之鄉”有望建成“中國富硒糧倉”。
江漢平原,怎么成了富硒區域“聚寶盆”?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珞 通訊員 楊良哲
恩施已有“世界硒都”之名。戴光忠說,主要是當地巖石含硒,如硒礦。這些巖石,經過風化、雨淋、雨水近距離搬運到土壤之中。因此,恩施的富硒土壤也被發現在富硒巖石附近。
江漢平原土壤中的硒元素從何而來?
戴光忠認為,在滄海桑田的變化中,江漢平原成為獨特的富硒聚寶盆。恩施的硒是來源之一,清江發源于恩施,匯入長江,攜帶了大量硒元素。在長江和漢江上游,富硒巖石經過風化、江水搬運到江漢盆地。在盆地環境,江水流速放緩,為硒元素逐漸沉積到土壤中創造了條件。
湖北省富硒產業研究院總工程師楊軍表示,目前發現富硒土地區域主要集中在湖區附近,或遠古時期就是湖泊。這是因為湖泊動植物死亡后形成了豐富的有機質,有機質對硒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
經過長江和漢江搬運而來的硒,經過充分攪拌,分布在江漢平原,又讓這一區域土壤硒含量呈現均勻性,不是特別高,也不是特別低。
楊軍說,江漢平原本身土地具有集中連片的特點,利于農業開發。土地本身屬于中弱堿性(PH值在7-8.5),相比酸性土壤,硒元素更容易轉移到動植物中。同時,這一土壤環境,鎘、鉛等有害元素不易被農作物吸收。
并非生長在富硒土壤區的所有農作物都能有效吸收硒元素。該院實驗表明,潛江本地大豆能有效吸收土壤中的硒元素;仙桃的大米、西蘭花和黃鱔等中,也發現其天然富硒。
楊軍介紹,目前該院正研究農作物與富硒土壤匹配,形成更好的富硒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