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地方媒體刊發的為長江新城起步區范圍示意圖
新華網武漢1月5日電(連迅)因為一座新城宏大構思的橫空出世,大武漢復興的樂章開始激越澎湃,旋律明快。在“樹立全球未來城市標桿”定位的引領下,武漢翻開由“三鎮時代”向“長江時代”跨越的篇章。
“長江新城”繪制宏圖
復興大武漢的夢想,一直縈繞至今。
曾經“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的歷史盛景,曾經“駕乎津門,直逼滬上”的城市榮耀,以及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對武漢成為“東方芝加哥”的暢想,都深深融入到這個城市的血液里。
近年來,武漢搶抓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等重大國家戰略機遇,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在全國副省級城市排名中邁入第一方陣。
盡管如此,武漢綜合競爭力在全國并無明顯領先優勢,前有標兵,后有追兵,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站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期,武漢亟需為未來數十年的發展線路描畫新的藍圖,標定新的方位。
歷史進入新時代。2017年1月22日,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剛剛履新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的陳一新在大會報告中莊嚴提出,啟動規劃建設“長江新城”,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代表城市發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區、全球未來城市的樣板。全面開啟復興大武漢新征程,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
于是,“長江新城”構想橫空出世,如巨石擊水,激蕩江城。
一時間,“長江新城”成為網絡刷屏熱詞,關于新城選址和規劃建設,也引發全市上下熱烈的討論和激情的暢想。
圖為航拍武漢夜景。新華網歐陽小潔 攝
全球定位突出亮點
國內以長江來命名新城,武漢首開先河。
那么,規劃建設“長江新城”意義何在?它與大武漢復興夢想有何內在邏輯?
履新武漢后,陳一新曾請武漢的官員說一說他們心中武漢最大的亮點是什么。官員們表示,武漢找一個最亮點比較難,但找五六個亮點還是有的。這就是武漢面臨的尷尬局面:城市很大,但缺少合力打造的精品,只有高原,沒有高峰。
陳一新認為,“兩江交匯、三鎮鼎立”,是武漢特有的城市格局。但是,武漢還缺少具有國際影響的城市新區,缺乏代表城市形象的規模化亮點區塊,就像天津的濱海新區,上海的浦東新區,廣州的珠江新城。為此,武漢已到了規劃建設的重要時間節點,需要在三鎮之外,建設最亮麗的“第四鎮”。
江漢大學武漢研究院教授甘德安同樣認為,近些年武漢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市建設缺乏起鮮明引領性作用的亮點板塊。武漢急需沿長江主軸尋求一個能夠承載武漢夢想,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生態資源豐富、環境承載能力強的發展空間。這也是世界城市發展軌跡的自然結果,是現代大城的必然追求。
根據中央要求,在長江流域,武漢要成為長江經濟帶的脊梁,發展核心引領作用;在中部地區,武漢要成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在全國,武漢要成為國家中心城市。而武漢的自我定位是:在全球,要成為世界城市發展中的亮點城市。
在陳一新看來,謀劃城市建設要有“一種雄心和決心”。現在干事,要為后面30年打基礎。長江新城是復興大武漢的龍頭工程,規劃建設長江新城,是百年大計、武漢大業,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長江新城”的規劃瞄準的是30年乃至更長的遠期目標,太倉促的建成只能是粗制濫造,必須堅持規劃一次到位、建設分步實施。“我在任期內只開好頭,做好規劃、定好標準、劃好紅線,但功成不必在我。”
陳一新對長江新城的未來充滿信心:“我們既具有后發優勢,又有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秉賦,完全可以打造成世界一流宜居城市。”
“今后,人們在中國看城市,就到武漢來!”
圖為朝氣蓬勃的武漢。新華網歐陽小潔 攝
“四鎮格局”謀篇未來
在武漢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長江新城建設邁入新階段。
2017年7月17日,矚目已久的長江新城選址終于落子確定。武漢市宣布,長江新城項目落子諶家磯,范圍涵蓋武湖、諶家磯地區。具體將分三期推進,起步區位于諶家磯——武湖區塊,具體方位是東至武湖泵站河,南至長江北岸,西至灄水河、府河,西南至張公堤路,北至江北鐵路,約30到50平方公里。中期發展區100平方公里,遠期規劃面積500平方公里。屆時將形成“四鎮”新格局,再造一個新武漢。
2017年9月30日上午,武漢長江新城工作委員會、長江新城管理委員會宣布成立。黨工委與管委會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長江新城對標雄安新區模式,以深化改革破題開路,以創新驅動引領發展,著力在發展理念、工作思路、方式方法上進行全新的探索和創新,意在激發新城的發展活力。
在產業發展上,陳一新表示,長江新城謀求的是引領未來發展,敢代表武漢在世界上“叫板”;承載的是“高效產業、高端經濟”,不是最好的東西絕不引進來。
武漢市特別提出,長江新城絕不是傳統工業和房地產主導的集聚區,而是瞄準前沿,超前布局,以發展新經濟為核心,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引擎,構建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高效高新產業集聚區和新民營經濟集聚區。
“建設長江新區,集聚國家戰略、傳承長江文明、承載武漢使命。長江新城為武漢未來30-50年發展預留了空間,必將為復興大武漢的宏圖偉業插上騰飛的翅膀。”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說。(完)
(總策劃:田建軍 策劃:肖進安、胡誠 文字統籌:胡誠)
(下篇:聚焦“復興大武漢”系列之二:動能——現代產業壯“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