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成龍通訊員王勇余洋
為滿足人們對美好環境的期望,連續加班16天后,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分析室副主任史新宇因突發腦溢血而病倒在工作崗位上,終因搶救無效而不幸去世。本報1月2日刊發《“環保衛士”史新宇倒在工作崗位上》后,引發各方反響。
1月2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尋訪史新宇的環保人生。
“鐵打”的“環保衛士”
“環保監測是環保工作的頂梁柱。”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分析室主任劉燕燕說,中心分析室,承擔著武漢市環保系統最基礎的工作,其出具的分析數據,是環保部門采取環保措施的重要依據。“因此,我們的工作就是與時間賽跑,分析數據早出一分鐘,違法違規的排污行為對環境的損害,就能減少一點。”
據統計,每年從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分析室報出的分析數據,約9萬個。史新宇和同事們必須保持“365天+24小時”待命,隨時應對各種可能的環境應急事件。
一次,一處飲用水源地發生氨氮超標事件。史新宇臨危受命,帶領同事們吃住在辦公室,連續上十天沒離開辦公樓。在政府決策的關鍵期,每隔2小時,史新宇和同事們就要出具一份監測數據。根據準確、及時的數據分析,武漢市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保證了飲用水源地的安全。
這樣的經歷,在史新宇的環保生涯中并不少見。在2007年的一次處置應急事件的任務中,史新宇帶領科室連續兩星期參加應急監測,平均每半小時采一次樣;在2012年的一次應急事件中,她又連續20天奮戰在實驗室。
中心分析室分析人員朱靜說,科室里流傳著一句話:“流水的應急人員,鐵打的史主任”。在各種急難險重的應急分析任務中,檢驗人員還能輪班休息,而身為科室副主任,史新宇必須一直堅守崗位,審核每一份分析數據。
24年無一起差錯
沒有驚心動魄的經歷,也沒有豪言壯語。終日與土壤、廢氣、湖水等樣品打交道的史新宇,憑著一股韌勁與枯燥的數據較真,工作24年來,所有經她之手發出的分析數據,均無差錯。“因為生產工藝不同,不同企業排放的廢水、廢氣成分也不同,要從紛繁復雜的樣本成分中,發現并準確測定特定污染物含量,尤為困難。史新宇的敏銳和堅韌,幫我們克服了不少瓶頸。”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分析室分析人員范雙艷回憶,去年9月,她在檢驗一份廢水樣本的化學需氧量指標時,由于樣本中氯氣含量過高,無法準確測出結果。史新宇反復研究后,帶著同事們花兩天自制出一套裝置,測出廢水樣本中氯氣對檢驗結果的干擾量,由此倒推出準確的化學需氧量。
除了審核分析數據,史新宇還負責科室的安全管理、樣品交接等后勤保障工作。而她身上的這股韌勁,不僅成為大家攻克難關的精神動力,也化作每一天的堅守,保障著實驗安全。
朱靜說,實驗室分析工作常與各類試劑打交道,安全管理不能有絲毫松懈。即使閑暇時,史新宇也習慣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時上班,晚上推遲一小時下班,除了審核檢驗數據,她總習慣在實驗室四處查看,仔細檢查試劑、儀器等實驗用品的安全情況。在史新宇的努力下,監測中心從未發生過任何安全事故。
這種刻進骨子里的韌勁,動力何來?記者翻看史新宇2004年的入黨志愿書,從中找到了答案:“追求永無止境,奮斗永不停歇。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愿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遺余力地奉獻自己的智慧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