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十大水系水質一半污染
水安全問題正在成為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新華社記者為此深入調研,從即日起連續兩天播發系列報道,以期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這是紅色的警訊——
全國十大水系水質一半污染;國控重點湖泊水質四成污染;31個大型淡水湖泊水質17個污染;9個重要海灣中,遼東灣、渤海灣和膠州灣水質差,長江口、杭州灣、閩江口和珠江口水質極差……
記者近期深入全國多個省市調研后了解到,伴隨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受損情況觸目驚心,水安全正在成為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
相關知識:
據百度百科資料顯示,十大水系的說法并沒有普及,目前仍沿用七大水系,這七大水系為:珠江、長江、黃河、淮河、遼河、海河、松花江(三江四河)
一、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主要由西江、北江和東江組成,西江是珠江水系的主流,發源于云南省沾益縣馬雄山。珠江水系干支流總長36000公里。
主干和主要支流如下:
東江:尋烏水(江西) 、定南水(江西)、北江、湞水(江西)、南盤江(珠江)、紅水河(珠江)、黔江(珠江)、潯江(珠江)、西江(珠江)、北盤江(珠江水系)、柳江(珠江水系)、郁江(珠江水系)、桂江(珠江水系)、賀江(珠江水系)
二、長江水系
長江水系支流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9條,流域面積5萬平方公里的支流為嘉陵江、漢江、岷江、雅礱江、湘江、沅江、烏江和贛江;年均徑流量超過500億立方米的有岷江、湘江、嘉陵江、沅江、贛江、雅礱江、漢江和烏江。
以下僅列長江各個河段及其一級支流:
通天河段(長江源水系):楚瑪爾河 、沱沱河、布曲 、當曲;
金沙江河段(金沙江水系):定波河、水落河、魚泡江、雅礱江、龍川河 、普渡河 、牛欄江 、橫江 、岷江、永寧河、沱江 、赤水河 ;
嘉陵江河段:烏江、大寧河 、清江、漳河;
洞庭湖水系:澧水 、沅水、資水、湘江、汨羅江、漢水、涢水 、富水;
鄱陽湖水系:修河(又名“修水”)、贛江 、撫河 、信江、饒河;
巢湖流域水系:青戈江、水陽江、滁河;
長江三角洲水系:黃浦江;
太湖水系
三、淮河水系
淮河水系以廢黃河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兩大水系,二水系通過京杭大運河、淮沭新河和徐洪河貫通。
主干和主要支流如下:
淮河、白露河 、史灌河 、淠河 、東淝河 、池河、洪汝河、沙潁河、西淝河 、渦河、漴潼河、新汴河 、奎濉河、沂沭泗水系、沂河、沭河 、泗河 、東魚河 、洙趙新河 、梁濟、運河。
四、海河水系
海河流域包括海河、灤河和徒駭馬頰河三水系。
海河水系:薊運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衛河;
灤河水系 :灤河、冀東沿海諸河;
徒駭馬頰河水系 。
五、松遼水系
包括遼河和松花江二大水系。
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圖們江、遼河 、鴨綠江 。
六、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京津冀人均水資源僅286m3
“每天早晨先把水缸、水桶添滿,洗菜水不敢倒,留著沖廁所。”今年下半年的一段時間,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鎮溫馨家園等多個小區分時段停水,居民劉女士讓兒子特意買幾個桶專門儲水。
水廠表示,今年雨水少,區域內新樓盤入住人口增加,地下水位降低,供水嚴重不足。
馬駒橋的這一幕,是日趨嚴峻的城市缺水狀況的縮影。
“水資源嚴重短缺、水環境嚴重污染、水生態嚴重受損,三者交互影響、彼此疊加。”環境保護部等七部門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在對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開展調研后,如此評價當前京津冀地區的水安全。
史上,京津冀土肥水美。而今,呈現在調查者眼中的是怎樣的情景呢?
——人均水資源僅286立方米,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地下水嚴重超采,形成了全國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區;
——地表水劣V類(喪失使用功能的水)斷面比例達30%以上,受污染的地下水占三分之一;
——平原區河流普遍斷流,濕地萎縮,功能衰退。
海河,流經京畿,滋養一方。但2013年調查,其主要支流皆重度污染,Ⅲ類以上污染水超過60%。

京津冀如此,全國亦然。《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地表水總體輕度污染,其中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水質污染,全國4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中,約六成水質較差和極差。
再看湖泊。同一份公報顯示,國控重點湖泊中,水質為污染級的占39.3%。31個大型淡水湖泊中,17個為中度污染或輕度污染,白洋淀、陽澄湖、鄱陽 湖、洞庭湖、鏡泊湖赫然在列,滇池水質重度污染。而且,大量天然湖泊消失或大面積縮減,“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和“氣蒸云夢澤”的洞庭湖湖面大幅縮小, “水情即省情”的湖北湖泊面積銳減、濕地萎縮。
現實是沉重的——全國657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屬于聯合國人居署評價標準的“嚴重缺水”和“缺水”城市。
趨勢是嚴峻的——水污染已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農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滲透,由陸地向海域發展。
“目前,全國年用水總量近6200億立方米,正常年份缺水500多億立方米。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劇,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尖銳。”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副司長陳明說。
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發出警告:用水需求與有限供給之間差距的擴大,以及大面積污染造成的水質惡化,有可能在中國引發一場嚴重的缺水危機。這一警告,絕非危言聳聽,它正在變成現實威脅。
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從事環境法研究30多年。她一針見血地指出:“霧霾大范圍發生,人們經常碰到,因此被稱作國家的‘心肺之患’。而水安全問題,正在構成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

河北滄縣小朱莊村村民朱建勇,看到從地下抽上來的水散發著異味,并呈鐵紅色,驚慌莫名。村里一家養殖場的主人稱,數百只雞因飲用這樣的水相繼死亡。
監測顯示,村子附近的建新化工廠不僅向河流排污,還向周邊溝渠傾倒廢渣。這個發生在去年4月的生態事件,雖已過去一年多,但村民至今想來,仍心有余悸。
“過去我們滄州挖幾米深就能得到地下水,而現在一些地方要深入地下幾百米才能抽到水,有時即使抽到也是污染水。”當地一位基層干部說。
只顧眼前利益、注重一己之私——“扭曲的義利觀”是造成耗水過度、水質污染的重要社會心理動因。
盲目拉高速度、片面追求GDP——“被污染的政績觀和發展觀”是危害水安全的重要現實“推手”。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說:“在水環境形勢極其嚴峻的海河流域,各地都在發展鋼鐵、煤炭、化工、建材、電力、造紙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只顧發展,不管環境。”
水污染加劇多半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正是由于人們向大自然無度索取,使得本已稀缺和變臟的水,變得更稀缺、更臟。
根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在全國主要江河湖庫劃定的6834個水功能區中,有33%的水功能區化學需氧量或氨氮現狀污染物入河量超過其納污能力,且為其納污能力的4-5倍,部分河流(段)甚至高達13倍。

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日前聯合印發《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0年)》,提出為保護湖泊生態環境,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將對365個水質較好湖泊進行保護。
三部委表示,我國將對水質較好湖泊劃分為5個自然分布區域進行保護,即東北湖區、東部湖區、云貴湖區、蒙新湖區和青藏湖區。
自“九五”以來,國家對污染嚴重的太湖、巢湖、滇池開展了大規模的治理工作,初步遏制了“三湖”水質惡化的趨勢,但“三湖”治理效果并未達到理想狀態。 “隨著湖泊流域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種植養殖業、旅游業、采礦業以及沿湖工業和城鎮化不斷發展,保護‘一湖清水’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環境 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鄭丙輝博士說。
專家認為,開展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折射出國家湖泊治理的思路有所調整,即既要治劣、更要保優。此舉有利于扭轉過去污染越重越能得到重視、越能得到國家財政支持的“逆政策效應”,有助于避免重走太湖、滇池等多個湖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規劃明確,將優先選擇水質較好、重要飲用水水源或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湖泊。環保部將參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實施情況考核暫行辦法》對規劃內湖泊水質保護目標進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