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中國西部重鎮成都,與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企業之一騰訊集團宣布展開合作:后者以旗下“新文創”數字文創業務板塊與資源,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以數字技術和先進理念推動文化創意與創新設計等產業加快發展,促進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關產業相互滲透。
《規劃》預期: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領、技術先進、鏈條完整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格局,相關行業產值規模達到8萬億元。
在國家頂層設計引領之下,從北京、上海,到杭州、蘇州,直至深圳、佛山,數字文創逐漸深入城市肌理,不僅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更參與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的重新詮釋與塑造。
提及這種塑造,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蔡尚偉舉例說:從司馬相如,到李白、杜甫,乃至巴金、流沙河,無一不賦予成都文學的基因;而當下,從《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唐七公子,再到《瑯琊榜》的海晏,成都又誕生了中國最有名的網絡作家群體。
“這是成都整個城市的歷史文脈,與這個城市的生活風尚有關,也與成都是一個吸引年輕人的時尚消費城市有關。”蔡尚偉說,目前就是要把這些要素轉變成生產力、引領力、引導力,用數字化的文化內容生產進行呼應、呈現和傳播。
當然,數字文創之路并非平坦。數字生產首先就要顛覆傳統文化創作。如《規劃》所鼓勵,通過全民創意、創作聯動等新方式,挖掘優秀文化資源,激發文化創意,適應互聯網傳播特點,創作優質、多樣、個性化的數字創意內容產品。
“傳統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也是一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標簽。但要想讓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重新活起來,進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CEO程武認為,活化的關鍵在于創新。
“我們將大力弘揚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精神。”成都市副市長敬靜表示,優先發展現代新興文化業態,推動文創與科技、金融城市的深度融合,構建以文旅、文博、音樂、設計、動漫、影視、傳媒等重點的現代文創產業體系。
第四次工業革命契機
以互聯網文化為代表的數字文化產業快速崛起,是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典型特征。如2016年、2017年,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超過30%。
更為重要的是,數字文創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和路徑:具有創意性、引領性、低消耗、可持續的鮮明特點,以及轉方式、調結構、促消費、擴就業的獨特作用。
而從全球視角看,從1969年互聯網出現到2010年移動互聯網發展再到如今智能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機交互、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革新為數字創意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先決條件,這使數字文創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最終組成部分。
“數字文化產業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板塊,有前景、發展快。相比傳統文化產業,數字文化產業對文化資源的依賴性小,主要依靠科技力量、創意人群和創意環境等,使很多城市擺脫了‘資源詛咒’。”北京社科院傳媒研究所所長郭萬超表示,這是許多城市將數字文化產業作為主要發展方向的原因。
而在引入數字文化產業之后,原有的城市文創競爭格局正在被打破。
如成都、杭州等新一線城市數字文創的崛起,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書記兼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卜希霆看來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這些城市很早就有相關產業布局,有著深厚的數字化土壤。”
早在2006年,成都市就在國內首次將數字娛樂產業規劃為地方支柱產業,并訂立地方法規、成立扶持基金,打造“中國數字娛樂第一城”。
到2016年,高新區聚集游戲企業300余家,從業人員約1.3萬人;其中,51家規模以上游戲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0.5億元,同比增長43.5%。
2018年初,成都又發布了《建設西部文創中心行動計劃(2017-2022年)》和《成都市促進西部文創中心建設若干政策》。
根據規劃,成都強調文創與科技、產業的融合,計劃打造文創新經濟,培育一批“獨角獸”“瞪羚”企業。中國網絡視聽內容生產交易中心、中國動漫名城、中國軟件名城等數字文化產業領域的建設目標也被進一步明確。
不僅成都,杭州在2018年9月杭州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創意中心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打造全球數字內容產業中心”。
面對成都、杭州等“后起之秀”的“窮追不舍”,北京、上海等也將數字文化產業視為其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2017年12月,“上海文創50條”提出,上海將建設全球動漫游戲原創中心、全球電競之都等,鞏固國內網絡文化龍頭地位。
2018年6月,北京《關于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指明,新時期將構建數字創意和內容版權“兩大主攻方向”和“九大重點領域環節”組成的文創“高精尖”內容體系。其中,“兩大主攻方向”一者強調科技創新的功能支撐,一者突出文化內容的價值引領。
“數字創意被列為主攻方向之一,突出表明了數字文化產業的重要性。”郭萬超表示。
“新文創”三大助力
來自政府的引導和設計至關重要,但在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眼中,企業也是決定城市文化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力量。
祁述裕表示,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毫無疑問是文化企業。企業發展了,文化產業才有發展,企業競爭力提升了,城市文化產業競爭力才會提升。
作為中國內地歷史最悠久的電子工業基地,加之政策環境,成都正在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數字文創中心之一。
如騰訊集團最早在成都利用較低的人力資本價格設立了呼叫中心,2008年設立分公司。目前騰訊六大事業群都在成都有分支機構,總員工超過3400人。成都已成為騰訊除深圳之外在全國最大的業務基地。
與成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相呼應的是,騰訊集團在2018年提出了“新文創”戰略,希望以IP構建為核心,打造出更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進而推動中國數字文創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此前騰訊先后與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合作,利用旗下游戲、音樂、動漫等七大業務參與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推出“飛天”主題的游戲皮膚、《古樂重聲》音樂會以及敦煌漫畫等一系列數字內容,推動敦煌莫高窟重新成為受到年輕人喜愛的流行文化元素。
“在‘新文創’戰略下,我們希望能夠突破單純的商業范疇,聯動起更加廣泛的文化主體。”騰訊互娛自研市場部兼綜合市場部總經理侯淼表示,“通過和成都市的城市合作,將騰訊數字內容的優勢和成都濃厚的歷史文化與豐富的資源相結合,推動成都文化產業發展,打造互聯網時代成都新的數字文化形象標簽,是我們雙方共同的愿望。”
根據騰訊集團與成都市的合作目標,首先就是承接歷史,騰訊集團用更多數字化的手段,助力盤活成都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
此前,騰訊旗下游戲就曾推出過致敬成都的主題皮膚,結合了熊貓、川劇變臉等成都文化元素,深受用戶喜愛,也讓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以全新方式體驗到了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蘊。
其次是立足當下,在活化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騰訊集團會助力引入更多優秀的流行文化IP,用更加生動的方式,展現成都豐富的文化內涵。如騰訊動漫風靡全國的動畫《一人之下》,女主角馮寶寶帶著四川口音、在網絡上有很高人氣。她將成為成都的旅游大使,通過QQAR等技術引導游客走進成都的大街小巷。
最重要的合作是面向未來,充分利用騰訊的技術和平臺力量,助力提升成都文化創新能力,推動成都數字文創生態的健康發展。
如重點挖掘優質電競、動漫、音樂、游戲開發等領域的創作個人和團隊,并給予培育和扶持。其中,騰訊動漫將發揮全國最大的互聯網動漫平臺的力量,培育挖掘成都地方的優質動漫內容創作人才,推動更多西南地區動漫相關創作資源逐漸往成都聚合。
“騰訊在成都的發展與成都活躍的文化氛圍、開放的政策環境、完善的產業鏈條息息相關。”程武說,數字文創不僅為成都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也能打造出更多真正有社會影響力、有國際影響力的成都特色文化符號。
“成都模式”助力“中國方案”
“越有特色,在全球化競爭中才越有優勢。一方面數字化如何與傳統文化做好連接,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好、更早、更前置地保留下來,是我們從巴西國家博物館大火中應當吸取的教訓。”卜希霆認為,“另一方面,創意也是舊元素的新組合。如何利用數字化手段活化傳統文化資源,彰顯城市的優勢和特色,調動互聯網的力量做好城市營銷,建立城市品牌,也是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使命與突破口。”
無論是成都等新一線城市對于數字文創的實踐,還是北京等超大都市的積累,都與今日中國打造全球文化軟實力的目標相契合,也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有力支點。
正如成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愿景,不可能與“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努力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的目標割裂。
改革開放以來,以城市競爭為代表的區域競爭被視作中國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而當下,這種競爭正從單純的經濟、規模競爭轉向綜合性發展競爭。文化、城市軟實力作為競爭焦點,不僅影響著城市自身,也直接關系著國家文化競爭力。
我國城市發展文化產業起步較晚,或有國際經驗可循。但在數字文化產業領域,我國已躍上潮頭,躋身世界前列。“數字文化產業一日千里,更多方面沒有參照系,既要勇于創新,又要謹慎前行。”卜希霆說。
蔡尚偉則強調,“文化本質上是要‘活’,要有對人們的生活有價值,文化才有生命力。因此要找準當代價值、找準結合點,做出有滲透性的文創產品。”
“我們也非常清楚,要做好文化產業,除了數據和商業上的成長,也必須要講社會效益,必須要推動產業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良性循環。”程武說,這正是“新文創”作為新時代文化生產方式的主要特點。
四川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研究員王世龍表示,成都培育發展動漫、游戲等新型數字文化產業的優勢集中體現在:建立了良性發展的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系統。
這主要包括:海量歷史文化遺產為數字文創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支撐;重視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出臺多項政策大力扶持、引導;發展數字文化產業人才培育的高等院校密集,出臺多項政策為數字文創業人才的引進、留駐提供堅實保障。
挑戰則集中體現在:亟需加大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科技在文化產業的布局,以場景示范來帶動數字文化產業、新型文化產業的創新,實現“文化IP+應用場景+消費體驗”一體化發展等等。
“一個城市文化創新能力的提升,必然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因此,需要我們更有耐心,也需要有更加長線的合作機制。”程武表示,通過合作希望優秀的數字文創內容像空氣和水一樣,融入到每個成都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真正讓市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打造出城市數字文創發展的“成都模式”。 (文/國家財經周刊 張晶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