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洲汽車新聞》網站報道,大眾品牌即將在中國市場執行一項新的戰略計劃。未來大眾品牌在中國市場將聚焦于SUV車型、全在線互聯車型以及低排放車型,上述戰略將提升大眾品牌在華競爭力并力保在華領先地位的穩定。
大眾品牌在全球范圍內每賣出的兩輛車之中就有一輛是交付給中國客戶的,這成為了大眾品牌最大的優勢所在同時,也導致其對中國市場嚴重的依賴性。大眾通過兩家在華合資企業一共把持著中國市場13.2%的份額,其在中國市場僅僅是2017年12月單月內的銷量就超過了在英國和法國市場2017年全年銷量的總和。
市場整體需求增長長期乏力或產品競爭力欠缺或對大眾品牌全球規模造成嚴重影響,而這一影響甚至有可能蔓延至大眾品牌的母公司大眾集團。有數據顯示,2017年內大眾集團包含大眾品牌在內的整體合資企業盈利降至47.5億歐元,降幅達到4.2%,當年大眾旗下奧迪品牌同一汽大眾經銷商之間就一系列問題發生過摩擦。
在上周舉行的北京車展上,大眾品牌銷售總監尤根·斯塔克曼向《歐洲汽車新聞》記者表示,大眾品牌從今年3月開始啟動的Moving Forward計劃目的在于確保大眾在中國市場的領先地位不動搖。
尤根-斯塔克曼在采訪中將吉利品牌作為大眾品牌所面臨的風險之一,吉利品牌的擁有者李書福近期完成了對戴姆勒集團部分股份的收購。
得益于入門級跨界車(售價不足10萬元人民幣)受到消費者青睞,吉利在中國市場對其他競爭對手發起強勢挑戰,其在華車市份額達到6%并借此將中國市場份額第二大的本田挑落馬下。
多重個性
在中國市場大眾品牌還面臨著多重個性而帶來的麻煩。由于與不同的中國車企合作,大眾品牌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定位也有所差異。大眾品牌在中國國內同兩家本地車企分別組建了合資企業,這兩家企業通過各自分開的分銷渠道來銷售獨立車型,兩者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競爭關系。
尤根·斯塔克曼向記者說到:“如果你問中國消費者他們對大眾品牌的印象,他們會給出三個答案——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和進口大眾。我們希望大眾品牌能夠在中國市場重新統一?!?/P>
Moving Forward計劃中象征性的一步便是說服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摒棄對立態度,兩者以整體形象代表大眾品牌參加北京國際車展。
大眾品牌在中國北方設立的合資企業一汽大眾生產銷售車型包括速騰轎車,該車即為大眾美版捷達轎車;而在南方的合資企業上汽大眾則推出完全不同的車型家族,其中就包括大眾品牌在華最暢銷的本地化車型朗逸轎車。
領導Moving Forward計劃的正是大眾品牌中國首席執行官馮思翰。值得一提的是,大眾品牌中國首席執行官是2016年新設立的職務,其旨在凸顯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并提升地區聚焦性。馮思翰是少數幾位同時在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擁有銷售工作經驗的管理者。在此之前大眾品牌僅在華設立一位全國性的銷售總監,該崗位直接向大眾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海茲曼匯報工作。
馮思翰向記者表示,2017年大眾品牌在中國創造了一項紀錄,即成為首個在一個自然年中在單一國家銷量突破300萬輛的汽車品牌。
推廣SUV車型
盡管大眾在北京車展上展出了兩款全新轎車——全新大眾CC(即歐洲市場的Arteon車型)和新款朗逸,但其真正的意愿在于推動SUV進行更大的融合。
目前大眾品牌在中國市場銷售三款SUV車型,分別是途觀(主要銷量來自于長軸版)、中型尺寸的途昂以及進口途銳,不過上述數字在年底之前將增加一倍。一汽大眾已經推出首款跨界車型探歌,而在今年第四季度內其將推出第二款跨界車,該車被稱為是一款轎跑風格越野車型,其目前被稱之為“進階版中型尺寸SUV”。另外,大眾在華推出的第六款SUV是一款緊湊型SUV,其目前在大眾內部被命名為“Volks-SUV”,該車將在今年底前由上汽大眾投產。
根據馮思翰的說法,在未來兩年內將大眾在中國市場投放的SUV車型將再增加至12款,這意味著屆時大眾品牌在華所售車型有三分之一都是SUV。
Moving Forward計劃中的其他要點包括將在中國市場大規模推出插電混動和電池驅動車型,此外到2020年大眾還將在華推出10款內燃引擎車型。在此之后大眾還將再推出10款新車,其都基于名為MEB的電動汽車架構所打造。
大眾還有意在今年底前為所有車型安裝互聯在線設備。大眾表示微信在中國每月用戶數多達8億,有50%的微信用戶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間長達90分鐘。
目前中國市場僅有少量大眾進口車型(比如進口途銳和eGolf)內置在線互聯功能,而大眾在華合資企業所生產的車型尚不具備此功能,對此的解決辦法是為車輛安裝內含SIM卡的外接設備以為車輛乘客提供互聯網服務。
馮思翰對于明年大眾在華銷量表示樂觀,他說到:“我們認為2018年大眾在華銷量將迎來溫和的增長,到2019年得益于途觀混動插電車型、Volks-SUV和探歌(T-Roc)上市,大眾在華銷量或在當年迎來井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