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長城會和騰訊汽車共同承辦的“AI”生萬物·全球未來出行峰會在北京舉辦。科技企業高管們各申己論,雖各有側重,但他們都認為自動駕駛是汽車發展必然的未來。通往未來只有一條路,途中當異常艱辛。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他們無一例外都充滿了使命感。
自動駕駛實際上的任務,多半要落到提升AI的能力。在自動駕駛向高等級進化的途中,AI的角色勢必日益吃重。
馭勢科技的首席生態創新官邱巍認為,訓練自動駕駛的AI,無法脫離具體的場景。在特定場景中疊加復雜的條件,就可以令AI推及一般化的綜合道路。單項技能可以產生通配型AI。
偉世通首席架構師王凱則稱,逐步升級自動駕駛比較現實。L3已經是一個復雜過程。即便L5實現了,也可以和L3共存。后者面向個人,前者面向共享。技術迭代循序漸進,不僅出于商業考量,也基于技術的現實。
小鵬汽車研發副總裁谷俊麗認為,現在中國做自動駕駛的企業很多,呈現出技術熱潮,但技術本身遠未成熟。如果只做新能源,不做自動駕駛,將喪失未來。自動駕駛的研發要有前瞻性,不能只顧眼前,它將來呈現在大家面前,一定是個新物種,而非小改動。
科大訊飛副總經理劉俊峰則認為,AI是兩條路進化的,像雙螺旋,一個方向是理解環境,另一個是理解人。車輛越智能,人類對AI提出的交互要求也越高。
而騰訊科恩試驗室總監呂一平認定,未來自動駕駛的趨勢,軟硬件結合度會更高,OEM提升話語權,而一級供應商則面臨更大挑戰。車聯網安全將和車輛的機械安全并駕齊驅,成為自動駕駛必須整體上解決的問題。
盡管高管們對自動駕駛實施的途徑和技術偏好有不同看法,但他們沒有一個人認為可以一蹴而就地將自動駕駛提高至L4、L5等級。公眾也許有幾年內實現的想法,但技術團隊都聲稱暫時沒看到技術商業化的模式。
AI進化到何等程度,就可以獨立判斷和決策,而人類可以完全信任它們。大家都認為,沒有時間表。有意思的是,大家都相信,AI的提高在于訓練,只不過對訓練方式的認識大相徑庭。
盡管處于自動駕駛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即便規模龐大的技術企業,也沒有野心獨立推出完整的自動駕駛綜合解決方案,它們一定依靠其他企業的合作,由OEM商出面整合,甚至由某個平臺級企業提前整合。列席圓桌的企業,合作機緣遠大于同門競爭。幸存下來的創業企業,其高管大多神經堅韌,使命感十足。自動駕駛之難,反而大大激發了他們的興趣。他們正在為迎接無法言說、很難構想的未來做準備。將自動駕駛技術和使用的生態,塑造成自己希冀的模樣,就是他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