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長城會和騰訊汽車共同承辦的“AI”生萬物·全球未來出行峰會在北京舉辦。主題為“AI技術在未來出行中的角色解讀”的互動研討中,科大訊飛副總經理、智能汽車事業部總經理劉俊峰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他表示,當某天有半數的車輛都是無人駕駛時,就會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這個時候每一個量產的平臺都應該有尊重生命這個前提,盡量在成本和效果平衡的情況下去發展新技術、新平臺。
以下為互動節選:
主持人:想問一下在座各位,在AI大潮之下,你們認為硬件和軟件的融合程度到了什么樣的狀態?或者說還有哪些不可邁過的門檻?
劉俊峰:第一,這個行業正在變化之中而且變得很快,至于誰作為Tier1誰作為Tier2,這個事情已經沒有那么重要了,而且軟硬分離一定是大趨勢。軟硬結合的方面,硬件的重要性是只滿足當下,做冗余設計,還是在本地做基礎服務把重算的功能拋向云端,我認為這一點是有待考量的。
第二,我們有沒有必要一下子為了五年之后的硬件進行投入,還是基于已有的量產化平臺優化算法。我個人認為在現有的量產或者即將量產的平臺上,用算法優化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這個硬件平臺上軟件的表現力,有可能是當前馬上就可以落地的一條產品路線。
第三,要懷著對生命的尊重做汽車上面的產品,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手機功能,一秒鐘讓用戶感覺到遲疑的瞬間可能就是一條生命。所以車的標準和軟件、硬件質量的可靠性,這些事情應該是放在前面的。我們崇尚的是每一天軟件都可以是新的,服務運營都可以是千人千面的,但這個時候如果帶來的是對于安全駕駛行為的干擾就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預期L4、L5是什么樣子。
當有一天有半數車輛都是無人駕駛的時候,這個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現在很難說,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和周邊需要共同發展的客觀條件。這個時候每一個量產的平臺都應該有尊重生命這個前提,盡量在成本、效果平衡的情況下發展新技術、新平臺。
主持人:您覺得在自動駕駛這個場景里面,AI和人之間的互動,什么時候能達到人與人之間互動這樣一個高度?
劉俊峰:這個問題一下掉到了無人駕駛定義里面象限最高的位置,也就是虛擬司機。2015年我們對于這個體系有一些思考,它一定是一個雙螺旋結構,一個方向是理解道路,理解環境,另外一個方向是理解人。車輛越來越智能,輔助駕駛和無人駕駛的功能發展得越來越快的時候,車內交互追求的一定是越來越舒服、安全、快捷。這個時候,怎么樣走向虛擬助理?
我可以擺一個葛優躺,跟助理說播放一個什么內容,其實這樣一個程度真得還很遠。畢竟在AI的角度,基礎數據和算法都還在多螺旋狀的前進著。另外一方面,對于人腦研究這個領域,虛擬助理的期待是沒有辦法落地的,而且實現過程之中有很多是靠人工編輯的。盡管有些語義可以編輯的特別搞笑,回答的內容好像很有邏輯,但其實它們都是人工設置的一個性格。
再舉個例子,你服務的是車上的人,他到底是什么狀態,你要不要對他這樣的狀態負責?這又回到了安全和交互的舒適性上,到底是多給他一些內容,或者是用其他的一些娛樂搞笑內容吸引他的注意力,但這又與L3L4在接管狀態上存在沖突,所以我還是持謹慎的態度,但是我非常期待那一天早點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