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在2018北京國際車展現場,合眾新能源總裁張勇接受了騰訊汽車的專訪。
他表示,合眾汽車是一個新創企業,作為一個新進入者,首先我們要向先進者學習,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以及管理模式,而在未來公司的運營模式上,合眾也會采取包括零售、租賃、共享等多種方式。
在張勇看來,合眾要通過全球化平臺來打造面向不同客戶群體的產品,走出一條差異化的發展道路。據了解,未來合眾將會基于中小型和大型這兩大平臺推出7款新車。
本界車展騰訊汽車首次引入AI科技,以下為微信智聆聯手翻譯君所輸出的訪談實錄:
騰訊汽車:我問一個個人的問題,您這次身份上有個轉變,您覺得這次過來參加車展有什么樣不一樣的感觸?
張勇:我剛剛到車展現場也沒來得及轉。問到角色的變化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原來是在老東家在北汽,是一個比較成熟的一個公司里頭負責市場營銷這一塊。那么到新的崗位上、新的公司是一個全面負責,我覺得除了原來可能關注更多是客戶、市場、銷售、服務的事情,新的角色就需要考慮全面的問題。從企業的運營、人才體系的搭建,采購、制造、質量都得要進行思考。所以這次看車展,主要可能不僅僅只是看車或看現場,還看別的企業發展的信息內容進行學習,更多的跟業界的一些大咖進行交流,相互學習。
騰訊汽車:進入正式的問題。我覺得您首先有必要介紹一下合眾這個品牌、這個企業?
張勇:合眾汽車是2014年10月份成立,原來是方以舟帶了一幫技術人員成立這么一個新公司,經過三年努力,干成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研發了一款車。第二件事情是拿到了發改委第13張牌照。第三個事情引進了戰略投資者,為后續企業的發展掃清了障礙。這三件事情,應該說這是從零到一的這么一個過程,2014年到2017年。那么2018年開始,我是2018年1月6號到位的,2018年做了從一到十或者從一到百的事情。拿到了發改委的牌照,代表你有資格做這個活,但是能不能繼續立足,對企業對產品對品牌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我們知道汽車業是一個比較長周期的、非常考驗體系能力的這么一個行業,所以它需要更多的關注市場、關注用戶、關注產品、關注質量等等吧,你需要過五關斬六將,每一關都要過,要為消費者負責,要在未來市場競爭中取得立足之地,所以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合眾汽車是一個新創企業,作為一個新進入者,第一個我們要向先進者學習,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先進的經驗以及先進的管理模式,那么首先,我們就要做好車本身,電動車也是車,所以車本身要做好,要做的更可靠更安全更舒適。其次,如果只做一臺車也不行,因為先進入者已經做好一款車,我們要做出車之外不一樣的東西,要么我們車做得更好,要么我們為消費者提供車之外的價值,所以這對合眾汽車來講是一個比較大的考驗,也是未來企業發展戰略的一個初心。這是合眾汽車一些對產業公司運營的一些思考。
第一個我們重新設計了我們總架構,我們把智能、網聯單獨成為一個研究院,我們認為車本身之外的,除了電動化、輕量化之外有兩大因素,一個是智能化,未來所有的車都將跑在互聯網上,讓我們的車更加智能,有自我學習能力這將是所有車企發展的方向,就看誰跑得快了。所以我們成立了一個智能網聯研究院。第二個,我們把造型從功能研究院拿開,我們認為造型設計是消費人群很重要的購買考慮因素,所以設計也是生產力,我們把智能網聯和設計或者叫造型,單獨拿出來,投入更多的資源。研發體系搭建的。現在不到400人的隊伍,研發隊伍不到400人,今年年底到900人,除了車之外,智能網聯,我們在品質設計上做更多。
第二個,我們在產品規劃上要做一些全新平臺的產品研發。
第三個,我們車輛包括我們的品牌還沒有進行發布,我們從來沒有對社會公眾發布我們的品牌,我們預計將在5月份,車展之后發布我們的品牌。3季度要發布我們第一款車上市計劃。
騰訊汽車:第一款車叫什么?
張勇:EP10,哪吒。
騰訊汽車:當時為什么想到這個名字?
張勇:合眾汽車是企業的商號,我們認為合眾汽車可能不夠年輕化,未來合眾汽車也許有不同的產品品牌,我們第一款車它是一個比較小型的這么一個,面向年輕消費人群這么一款車,我們在命名的時候如果起合眾,這個名字就太普通,我覺得哪吒,代表了一種年輕,代表了一種無畏、勇敢這么一種形象,除了跟我們企業比較符合之外,對我們品牌經驗、產品屬性也是有一些契合。我們將把我們的產品、品牌打造成一個年輕的、智能的這么一個品牌形象。所以哪吒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一個大IP,取這個名字,我們將賦予哪吒更多泛國際化的形象,除了年輕之外還有更多的智慧。
騰訊汽車:我挺想知道對于第一款車甚至是以后更多款車,未來這個公司運營模式會是幾種模式,比如說你們會直接去賣車,那還有一種可能去增加,以出行公司的形成租賃或者加入到共享車這樣一種模式,你們會走什么樣的路線?
張勇:我覺得這些路我們都需要走,因為產品,我們把這個產品平臺打造成面向不同客戶群體的產品,我們有對私人用戶,我們有對共享出行的產品。我們已經在做一系列的產品測試,包括給共享出行平臺定制化的車型,我解決現在共享出行公司產品和服務方面的痛點,我們對共享出行有一款車,2B的,叫EP10B,我們還有一款車對私人,更多追求是智能、科技、舒適,另外一個方向產品甚至是。所以我們都有不同的思考,也有在做一些布局。
騰訊汽車:這個初步的產品規劃您這邊有了嗎?
張勇:第一個平臺是小型車的平臺,我們將在今年推出一款車,明年推出一款車,近期內是兩款,未來兩三年直到不斷迭代開發,產品上線。我們啟動了全新平臺更大一點的研發,我們找國際上的一些比較知名的工程公司、設計公司來一起研發,包括找一些比較好的QL1自動駕駛的供應商,我們未來小型車有一個平臺,中小型車也有一個平臺,兩個平臺,那個平臺上規劃是五款車。
騰訊汽車:大的平臺上是五款車。
張勇:對,“2+7”,兩個平臺,共7款車,這個是產品研發思路。
騰訊汽車:您剛剛提到QL1,聯合研發自動駕駛,很多廠商做自動駕駛,我想知道某一家跟你們合作了,你們天生優勢是什么?他們為什么跟你們合作?
張勇:我覺得智能駕駛或者智能服務駕駛,未來三到五年內完全意義上的自動駕駛很難實現,不僅是技術問題、是個成本問題、社會問題、道路環境的問題,所以未來三到五年內,我們可能實現有限的智能輔助駕駛,我們在一些單點上做一些突破。比如說智能輔助駕駛有10項不同的功能,我們可能在用戶使用場景中最常見的,需求最多的那么兩三個點,我們投入一些資源,或者叫投入更多的資源突破這兩三個點,這是我們對智能駕駛的意義的一個理解。
至于說我們優勢,我覺得第一個優勢,我們沒有束縛,我們沒有條條框框,這是一個。
第二個優勢,我們是全球平臺的車企,可以未來打造一個智能網聯車型,可以做一些其它的讓步,就是所有的,除了安全使用功能之外的產品,叫工程開發點之外,我們都應該為智能網聯讓步。
騰訊汽車:智能網聯和安全,電池技術,發展這么多年的質疑和期望都很高。
張勇:三電現在來看,電池電機電控,整個企業做電芯的算法,還是挺難的,因為各有各的專長。所以我們的方法、我們的策略是,我們自己做整包的設計或者整車電池包控制技術我們要掌握,那么至于說電芯、模組這些是跟先進企業合作,比如(CID)他們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包括我們考慮和國外的一些電池廠商進行開發,我認為各取所長,他在電池方面,我們在車和電池連接方面使用效率和整車控制上。
騰訊記者:營銷方面也是你的專長,一直在做這方面的事情到合眾之后,你們有什么樣的考慮,營銷在前,產品都沒出來,都一直在置前,前置?
張勇:但是最終要產品為王,產品是1其它是0,至于營銷上我們也有一些創新點,比如說在渠道上在服務上包括一些增值服務上也有我們自己的規劃和思考,現在還真的不方便透露。我覺得這個可能是我們除了產品之外很重要的一個發力點,可能暫時還不透露。
騰訊汽車:大概什么時候?
張勇:我們將在三季度發布我們品牌的中長期規劃以及我們的市場營銷的商業計劃。我們有一個比較大型的發布會。
騰訊汽車:是在上海那邊?
張勇:具體的地點初步定在烏鎮。但是也可能有變化。
騰訊汽車:您剛剛說的研發是在硅谷那邊嗎?
張勇:研發原來是在嘉興,現在我們把研發總部搬到上海。
騰訊汽車:硅谷是不是還有一個?
張勇:硅谷是分部,我們在硅谷做智能駕駛軟件架構的設計,我們覺得智能駕駛做硬件挺難,我們整車廠需要考慮軟件架構以及車和線控是我們的重點,以及車和各個執行層面的事,感知和決策這個恐怕不是我們擅長,我們更多做執行,這部分將花很多的精力,所以我們在硅谷設了這么一個研發中心,我們也找一些比較先進的公司進行合作。
騰訊汽車:最后一個問題,其實您可能也注意到,前兩天威馬在北京發布第一款車,這可能造車勢力價格戰已經開始了,你怎么看這個現象,其實在很多用戶網友看來是挺低的?我不知道你們怎么評價這個事情?
張勇:我覺得新創汽車企業,以前更多是講概念,講理論講故事,最終還是以產品說話,如果你的產品和傳統的汽車廠商沒有能夠形成足夠的差異化,你的品牌也不占優勢,可能會在價格上做一些補償,我也特別理解威馬的價格策略,價格策略之下企業經營可能更多考慮的是發展的問題,所以我也特別理解,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是企業經營的策略,也值得學習。
騰訊汽車:先要活下去。
張勇:是的,先要保證自己能活下去,得到發展,其次才能夠考慮未來的意義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