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在2018北京國際車展現場,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陳玉東博士接受了騰訊汽車的專訪。
他表示,博世在自動駕駛方面比較保守,目前上市的還是以輔助駕駛為主,因為希望博世的系統可以足夠安全。另外陳玉東還認為,2025年的時候,傳統汽車還會占據主流,有發動機的車的數量還是會占到絕大多數。
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陳玉東博士
本界車展騰訊汽車首次引入AI科技,以下為微信智聆聯手翻譯君所輸出的訪談實錄:
騰訊汽車:博世發布了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工業、智慧城市等概念,這些以軟件為主還是軟硬為主?另外博世也是傳統汽車一級供應商,您認為在產品方面,或者軟硬件結合方面,對博世這樣的企業來說在汽車方面的產品有什么樣的優勢?
陳玉東:博世是比較傳統的工業企業,我們投入很多錢在研發和技術上,細分領域上還是有領先地位的。汽車板塊業務占了我們基本上70%,30%則是非汽車。我們目前也是處在一個數字化轉型時期,大家都要往更數字化更智能化方向發展。整個轉型,我們總結為三縱四橫。我們從傳統硬件為主的工業化公司轉向軟件、硬件、服務,三位一體的一個公司。橫向就是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工業以及到智慧城市這樣一個覆蓋面,這是我們的領域。總結一句話,我們會轉向軟件、硬件、服務并舉。當然我們現在最強是硬件,從工業界來講,汽車界我們很強,這種情況下我們招了軟件工程師,讓公司更“軟”,更側重發展軟件和服務業,硬件、軟件、服務三個并舉。
騰訊汽車:相對于IT企業,您認為博世比較依托于硬件來搞軟件?
陳玉東:我們的優勢主要在細分行業,比如說你做汽車軟件,可能IT公司也能做,但是我們對車規的要求,車規安全的要求,車規法規要求我們更理解一點,所以我們更偏向于車方面,他們會從用戶角度,雙方互相學習。所以說我們和IT企業有很多合作,前一陣和斑馬簽了戰略合作,我們想跟他進行更多的合作,我們也和國內的BAT企業,特別是騰訊也談過未來怎么合作,幾年前也做過很多合作的嘗試,有些成功有些沒成功,我們認為這個還是不錯,從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學了很多。目前自動駕駛和所有國內的互聯網公司都在進行合作,包括騰訊。騰訊實事求是講,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公司。它的產品每個人都在用嘛,比如微信,而且我聽過馬化騰先生的幾次演講,尤其他講不和合作伙伴競爭,而賦能合作伙伴這個觀點,和我們的理解非常相近,博世也是。我們不和我們的客戶競爭,我們賦能我們的客戶,讓客戶用我們的軟硬件使他們的產品更好,我們賣得OEM,To C端非常少,是希望我們的客戶成功。在中國車市當中,我們基本上和所有的車廠都有合作也是這個道理。
騰訊汽車:剛才您提到跟斑馬汽車的合作,我們也挺感興趣這一塊,您也知道斑馬汽車跟上汽有這方面的合作,三方合作的架構是什么樣的,博世還作為傳統的一級供應商出現還是先跟斑馬合作,再由斑馬進行上級簽約?
陳玉東:商業模式每個都不一樣,你們騰訊跟長安也簽了同樣的合作框架,我也表示了積極有興趣去合作,在這我也是希望傳遞一下,我們也希望和這些企業合作。比如我們硬件做得很好,我們賣硬件,合作方式大家互相可以探討,比如雙方能找到什么合作點?博世真的是很開放很積極去擁抱數字化轉型和汽車智能化這樣一個大潮。汽車智能化涵蓋了很多,目前涵蓋面比較廣,我覺得我們作為一個技術比較領先的一級供應商要積極擁抱新的變化,新的市場,來實現合作共贏。
騰訊汽車:前幾天華為輪值主席表示不看好5G,認為4G已經支持很好,5G不過是一個產品,現在吹得有點太厲害了,您怎么看,從自動駕駛的角度,您覺得5G產品對于自動駕駛這塊是不是非常必要?
陳玉東:不是說是一個必須的產品,但是有了會更好。因為自動駕駛里面,目前的生態牽扯了很多,像我們關注比較多的就是傳感器執行,地圖和大腦這些部分。現在也有很多公司在做,傳感和執行我們也給很多很多自動駕駛公司提供,博世自己也在做大腦這一塊,地圖這一塊我們也試圖做了一些比如高清地圖,道路特征等等的嘗試,但是畢竟我們不是一個地圖供應商,未來車和車的連接,云的連接這個需要強大的帶寬和流量,所以說5G肯定會更好。但畢竟人家華為做專業通訊,認為4G流量夠了,可能也有一定道理,比如我們做車的傳感執行,怎么拐彎和判斷是內行,但我們對通訊畢竟是外行,不好去評價他講的。從我們來講,未來真正實現自動駕駛那種流量4G夠不夠,也沒有用過,不夠,5G上來是最好,這塊主要還是主干網提供,上云,隨時隨地在線的功能,我們側重點不是在通訊這一塊,我們側重點是在車本身三維、立體有效的這塊,不管是使用什么傳感器,從現在的雷達、雙目攝像頭、激光雷達傳感器,這些的融合是我們的關注。再一個安全的執行,汽車給它的指令,要剎車的時候你剎不住車就完蛋了,我們做得各種各樣的冗余系統,剎車系統,一套剎不住,用兩套。5G,我們只是一個使用者,華為是做數據管道公司,基礎設施,它可能有它的道理。
騰訊汽車:剛才您提到設備冗余,至少做實驗這些車,都在傳感器方面有冗余,多個傳感器探測多個目標。最近您也知道優步測試時出了車禍,他們也應該實現了傳感器的冗余,不同的傳感器在探測目標上,對目標辨識有矛盾,有的看到有的沒看到,這個時候算法如何來決策的呢?
陳玉東:這個牽扯到每個公司策略不一樣。在做深度學習和一開始做的時候,你可以設成哪個傳感器優先,但是每個公司和每個設計思路是不一樣,也許我用肯定是激光雷達優先,有些就雙目攝像頭優先,每個人設計不一樣,我是覺得這要看路況和具體的工況,你比如說下雨,雙目攝像頭看不見的時候,這個時候設計肯定要是激光雷達為先,天氣好的時候,雙目攝像頭優先,控制器算法的時候把它放進去,這就是自動駕駛比較來說,自動駕駛比飛機控制要復雜得多,工況特別多,比如下雪,你說怎么辦。工況特別多且復雜是一個自動駕駛、人工智能應用最難的,工況太復雜,根據工況做判斷,而且每個車廠根據自己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根據車廠開發。所以需要大量的路試,哪個判斷最好。我是覺得畢竟自動駕駛跑了幾百萬上千萬公里,出一次事故也是可以理解,盡管我們不希望出事故,但是出這種事故我們覺得還是可以理解,因為所有的人工智能的缺陷只有通過一些比較特殊情況下的案例才能把它做全,你比如說像最基本我們做發動機,國內做發動機,用的大部分是北京的天氣標準,為什么做測負30到正40,但自動駕駛要把所有工況考慮全,對博世來講,我們是比較保守,其實我們在很早就實現了高速狀態下的自動駕駛,而且長距離,實現完以后,目前我們就采取了兩種策略,一個能實現量產我們就輔助,比如L2、L3,不要人的自動駕駛我們做得比較慢,比較保守,我們和奔馳合作做這樣的開發,希望幾年以后能出來,不像馬上能投入市場,我們希望我們的系統能夠足夠安全。
騰訊汽車:關于自動駕駛的里程,測多遠您覺得才夠?谷歌有一個數據,人工駕駛每1.1英里就出現一次人身傷亡事故或者死亡事故,自動駕駛想上路取得公眾的諒解,那你的水平不能比人工駕駛差,這樣需要測試上億公里說明問題,可實際上做不到這一點,所以用了很多虛擬駕駛。您怎么看待虛擬駕駛多少里程才能折算成比如說虛擬駕駛一百公里折算成一公里?
陳玉東:現在大家都在探索,比如說像8萬公里5萬公里,基本上99.99%的故障取消了,自動駕駛沒有,谷歌那個是大家沒做到,是不是一千臺同時跑,目前是新興事物沒有定論。我們這次在展臺上也展了一個自動駕駛的模擬器,博世也開發了一個,它是一個液壓系統,包括所有車,相當于5D電影那樣的場景,它都可以模擬出來,模擬自動駕駛,我們也在做這樣的產品,讓自動駕駛驗證的速度更快一點。但是我是覺得,畢竟我不是工程師,我所了解的,目前沒有一個法規說你跑完幾百萬公里你這個系統就完成了,因為大家的系統都在迭代的過程中,目前沒有這個定論。所以說我們是希望更安全一點,但是不管怎么樣講,自動駕駛肯定比人開的要安全才能行。
騰訊汽車:這樣才能取得公眾理解。
陳玉東:才能投放市場。
騰訊汽車:關于自動駕駛加州有一個脫離報告,好像是每半年定期公布一次這種報告,它有一個排行榜,谷歌是最好,大概有十幾家,有一些沒有提交報告,您認為這個排行榜對實際的技術水平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么?
陳玉東: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不絕對,我們博世排行比較靠后,我們里程特別少,像我們沒有在加州做很多,我記得我們排名最后還是倒數第二或者第三,我看了那個。但是我們目前是這樣的,博世還是量產L2,然后最上端的我們叫自動駕駛的出租車完全無人出租車這個還沒有上路,希望今年能夠上路測試。我們還是比較保守。但是從專利排行和實力來講,我們不差,我們排第一。
騰訊汽車:互聯戰略有一個智慧城市,我們對博世汽車產品有一些了解,但是智慧城市涉及交通基礎設施還有云平臺這一塊,我不知道博世有沒有這方面的產品和規劃?
陳玉東:有,在國內我們沒有辦法提供第三方云服務,我們在國外有云服務搭建。我們在國內采取不同的策略,搭建在其他云平臺上,比如說物聯網的構建套件在國內幾大云平臺上。
騰訊汽車:托管到公有云。
陳玉東:像華云、阿里云這些云都會用到。我們也是剛剛進入在智慧城市這一塊來做,比如說國內的智慧交通、智慧社區都能夠嵌入進去。我們哪幾項比較強?我們首先傳感器比較強,我們做傳感器比較多,希望這些傳感器找到更多應用場景。另外,我們家居方面有特別多,同時我們有安保系統,也做攝像頭,也做門禁系統,所有的智慧樓宇的東西我們也做。我們對汽車業很熟,從家里到公司到過程當中我們都有產品,把它連在一起就組成很好智慧城市的場景,從硬件切入,主要和合作伙伴做,我們也和騰訊聊過,是不是在智慧城市方面能有更多的合作。
騰訊汽車:博世產品覆蓋一個人每一天的生活,從家到公司。
陳玉東:24小時基本上都會用到我們的產品。
騰訊汽車:有沒有想過把產品托管到云上面,相當于物聯網的概念。
陳玉東:我們物聯網軟件套件放在云平臺。
騰訊汽車:車是自動駕駛開,他也能操控家里的智能設備?
陳玉東:把爐子點起來,先把空調打起來,都不是問題。很簡單。
騰訊汽車:安全性能?
陳玉東:我們也有門禁系統和監控系統、廣播系統,我們都做。樓宇里面所有的空調都做,從家庭到整個辦公樓或者住宅樓,到辦公住宅小區一直到交通。
騰訊汽車:這些信號上傳到車里產生車聯網的V2X的要求,我不知道博世對于車聯網乃至整個物聯網的網絡安全是怎么考慮,是與其它公司合作還是自己開發一套?
陳玉東:我們是兩種,一種,我們收購了一家專門做防火墻安全系統的公司,所以說我們需要的時候都可以做。另外,我們也是和別人合作。智慧城市是一個生態圈,沒有一家公司通吃,必須大家合作分工各做一點。
騰訊汽車:博世產品我們經常刮目相看,好像覺得對博世的產品有了一些了解,但是突然發現原來博世還做這個做那個,覺得您通吃了。
陳玉東:沒有沒有,我們畢竟是一個供應商。
騰訊汽車:博世去年進行了V2X的測試,您認為整個全球IT業界包括工業界V2X達到了什么樣的水準,博世在其中的產品的規劃?
陳玉東:這個我沒有特別了解,這個測試是在歐洲做的,我們和歐洲和德國電信還有華為一起做這些測試,目前,我們沒有在國內推廣很多V2X 這樣一個東西,所以說我不是很了解。如果說處在什么樣的水平,可能還是早期商業化。
騰訊汽車:距離商業化還遠得很?
陳玉東:還有一段距離要走。
騰訊汽車:博世盡管電動車投資也有,但是它比較強勢的還是它傳統汽車產業鏈方面,我看到很多年前您認為2025年的時候,傳統汽車還會占據主流,那今年您有沒有改變您的看法?
陳玉東:沒有改變,它是這樣的,我們一直認為,你比如說2025年,大家目前的預測能夠占到20%,你看一個比例。這個怎么說呢?你比如說像長安也宣布了,2022年全部實現新能源,北汽也宣布了類似計劃。他們所說的新能源實際上是宣布每一個車上都要配有一點電的東西,這個肯定,我所說從發動機這個角度看,在2025年你不管什么車,有發動機的數量絕對還是占大多數的。
騰訊汽車:不光它的存量。
陳玉東:當年生產車的存量,有發動機的車一定超過沒有發動機的車。所有的車目前來講,新能源化,所有的車都要有一些新的技術。比如最簡單,十年前推廣啟電系統,經過30年的努力,現在啟電系統也算普及了,傳統內燃機估計20、30年以后完全退出市場。
騰訊汽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是以內燃機為主的傳統動力?
陳玉東:還是會超過一大半的市場份額,特別2025年。2025年,絕大多數車還會有內燃機在上面,只是你增了增程,你加了plus in。
騰訊汽車:現在很多整車廠轉型為出行技術公司,這種整車廠的轉型對博世是有利還是不利?
陳玉東:每一個車廠都想做車行服務,必須要看清自己的產品和定位,實際上這些主機廠,你可以看出來,過去幾年轉型,出行服務,包括昨天滴滴發布出行平臺,大家都在嘗試,我們是比較樂見的,不管誰擁有這個車,你零件買我們就行,你不管誰買,不管用戶買或者是運營商買也好或者是OEM來也好,當然未來也可能,我不買你ABS,ABS用十公里付你一毛錢,也可能改變成這種,但是總之,只要車的增量在那里,不管這個商業模型怎么樣,總會用到這個產品。我們希望在這個鏈條里,服務好大家,讓大家有更好的出行體驗。
騰訊汽車: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