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北上深網約車新規的出臺,引起社會各界很大的反響。這不,滴滴大股東馬化騰也坐不住了,在中外創客領袖座談會上直接向李克強總理提出該問題,希望不要將網約車一棒打死。網約車風波已經大到驚動黨中央了,不過老司機還是更關注咱們平頭百姓,畢竟給網約車的消費主力不還是咱嗎?


首先說說網約車的新規,給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先科普一下。新規的限制重點是在兩個方面,一是戶籍和車籍,比如北京上海要求網約車必須是本地人本地車,缺一不可;第二是排量,網約車的排量要求必須在1.8T或2.0以上,重點就是這兩個方面的限制。
說到這兒,我相信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看法了。別著急,我們不管戶籍車籍,顯然這咱也管不了,我們來算一筆細賬。


什么細賬呢?當然是排量限制對于網約車成本的提升這筆賬,而成本的增長點則集中在車輛的購買和使用費用。我們以滴滴為例,經常打滴滴的朋友肯定清楚,大部分滴滴車排量都在1.6及以下(比如大眾捷達等),價格也普遍在8、9萬這個水平。而現在排量卡在了1.8T和2.0這個坎,如今市面上這種排量的車便宜的也要12、13萬,比如國產中級車吉利博瑞。那么在折舊率相同的情況下,購車成本最低也要比之前要高出30%左右。

除了購車成本,當然還有重要的營運成本。按常規配置來對比,以往可以是1.6手動擋,如今最起碼也是2.0自動擋(這種排量的車幾乎已經買不到手動擋新車),油耗相比之前上升50%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數字。而在保養維護方面,支出的增長也幾乎與購車成本的增長相近,故而按照30%計算。


粗略算完上述三個成本,我們再來看看之前滴滴打車相對于普通出租車的價格優勢有多大。拿深圳來說,普通滴滴車和出租車收費標準如圖所示(紅色為占優勢)。這兩種收費標準各有利弊,比如滴滴雖然打車距離夠長以后收費更低,但它有時長費,而出租車只有停車等候費,如果路況暢通,出租車反而占優勢。而滴滴又有各種分享優惠券補貼,故無法直接通過計算得出大概數據。但在采訪了編輯部幾位經常用滴滴打車的同事后,大家得出的結論比較一致:經常用普通滴滴車比的士還是能節約30%左右的出行費用。


上面算了這么多數據,想說明什么問題呢?其實就是一個利益博弈。按我們粗略的算法,網約車成本上升達30%以上,這些成本如果讓司機承擔,那就沒人跑滴滴了,顯然不可能;而如果讓平臺公司承擔,我們都知道這些平臺之前是砸了很多錢在司機補貼和用戶補貼上的,如今好不容易建立起了用戶慣性,想著快要賺錢了,又要重新砸錢,顯然也不現實。那么最終看來,這筆賬估計得算到消費者頭上了,而30%以上的成本直接把之前30%的價格優勢給抵消掉了,也就是說,漲價以后價格優勢或許將變成劣勢。那么,你還會坐網約車嗎?同時網約車大量減少,網約車變專車,也許不久后,咱們又得回到打車難、打車貴的歷史當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