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以質·信的力量為主題的2016TTA自主品牌盛典在北京舉行。來自吉利、北汽、華晨、奇瑞、江淮等近30位自主品牌高層,以及數十位行業及媒體嘉賓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了自主品牌的至高榮譽,同時也為自主品牌的發展建言獻策。
在高峰對話環節中,北汽股份總裁(參配、圖片、詢價)李峰與吉利汽車集團總裁兼CEO就“從銷量大國到品牌大國究竟還要擊破幾道壁壘”這一話題進行了觀點分享,李峰(微博)認為,兩大傳統因素(低成本、高效率)和四個新驅動(了解中國市場、高顏值、品質、智能化)促成了自主品牌在近兩年的高速發展,而今年中國自主品牌的整體銷量更是有望達到1000萬輛的規模。
在李峰看來,未來中國要想成為全球制造業的強國,就不能沒有汽車,而且也不能離開汽車,如今自主品牌已經成功突破了10萬元天花板,除了靠數量取勝之外,還更需要依靠品質來做支撐。

以下為發言實錄:
李峰:非常感謝騰訊,TTA已經是第三屆了,現在很難有媒體連續為自主品牌做專門的活動,其實我現在出來參加活動非常的少,但是騰訊汽車TTA的活動,從延安開始的第一屆我每一次都參加。
我們怎么樣從汽車大國到品牌大國,這個路很難,要耐得下心來打持久戰,從90年代末期到現在已經15個年頭了。這15個年頭走下來,坎坎坷坷,曲曲折折,有很多的辛酸、拼搏和過程在里面。我們感覺到這十幾年就像安聰慧(點擊查看最新人物消息)安總說的這樣,是很多沉淀的積累。最典型的就是2014年廣州車展(微博),我們看到了自主品牌整體的實力有了很大提升,也看到了很多有競爭力的車型和有競爭力的價格。不光是一兩家在發力,而是四五家甚至七八家一起在發力。從廣州車展到今天不到兩年的時間,自主品牌的占有率提高了6個點,達到了今天的42%。
今年自主品牌的量可以達到差不多1000萬輛,在這個里面我們也在思考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讓中國自主品牌突然之間產生了這么大一個變化。我認為可能是2+4這么一個原因,兩個傳統因素,四個新的驅動因素。兩個傳統因素就是我們講的自主品牌,一個是它的低成本,第二是高效率。相對于合資企業來說,這兩個是過去最傳統的競爭要素。
現在新增了幾個要素,我看騰訊幾個獎項里面都有涉及,四個新的要素第一就是中國自主品牌最了解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化,所以在這一輪中國消費結構變化,就是SUV作為第二輛車,作為第二輪導入家庭高峰的過程當中,自主品牌都趕上了。而合資企業并沒有踩上這么強的點,為什么這么說?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SUV的比例已經到了56%,而全國SUV總的比例是在36%,自主品牌高出20個點。并且跟去年同期比,總的比例也上升了10個點,去年同期全國只有26%,現在升到36%,這個比例全球最高。這是我們看到的最大的變化。
第二就是所謂的顏值,這個不展開說了。我們自主設計師造出來的車一個比一個漂亮。
第三就是品質,這個非常非常重要,其他的我不多說,就說兩個動態品質,一個就是3CS1000,五年前我們自主品牌差不多是合資企業的十倍,十年前差不多是他的15倍,現在我們主流的自主品牌企業的3CS1000只有它的一倍。也就是說消費者可感知的品質跟合資企業已經沒有像過去那么大了。這就是中國自主品牌每一年大家積累的,包括供應商整個資源,包括我們的研發,包括研發過程當中的問題前置。過去在SOP以后還有很多沒有關閉的質量問題。現在基本上我們在SOP的時候,基本所有的問題都能夠關閉掉了。
第二,我們講的動態品質,NVH。十幾年前自主品牌做的車80公里、90公里車速兩個人說話基本上沒法聊天了,現在NVH做得比某些合資車還要好。中國消費者對內飾和噪音是極其感興趣的,所以各大家NVH的團隊都是花重金在做,NVH和可靠性是兩個最難做的綜合問題。這個是第三個新的驅動因素。
第四就是互聯網,中國自主品牌在智能互聯,包括智能駕駛這些方向的推動上比某些同一水平的,普通級別的合資企業做得不差。當然我們跟豪華品牌比不了,因為豪華車畢竟投入大,但是相對普通的合資品牌,自主品牌在擁抱互聯網方面走在了最前面。

所以我們有四個新的驅動因素在過去的幾年當中都產生了質的變化, 我想未來有一群自主品牌企業在努力的拼搏,不管是國有的,國營的,央企也好,地方國企也好,加上現在還有互聯網企業也還開始加入自主品牌的大軍,我想中國自主品牌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每往前面走一年,自己能力的積累和信心就會再強一年,和合資的差距也會縮短一些。但是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合資企業畢竟是百年老店,在中國市場上丟掉的份額最近也有一些企業開始做反撲的計劃。這個過程仍然是在未來自主和合資在42%的分界線上,但是我相信隨著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我們的比例一定會升到50、60,甚至更高,我對自主品牌越來越有信心了。
武衛強(微博)(主持人):自主品牌短暫的成功之后,怎么才能把這種優勢持續下去,怎么迎接這個市場更加慘烈的競爭?自主品牌拿什么去做品牌向上?
李峰:其實之前我們也做過一些研究,汽車企業的成長路徑的研究,這個研究的結果就是最早我曾經也講過的PQB的三階段發展歷史。P就是價格驅動階段(Price Driver),過去我們看2014年之前,如果從階段上來劃,我自己分析,中國自主品牌2014年之前都是屬于價格驅動階段,就是簡單的靠低價,但是我們也在做品質,我們品質沒有做得太好,但是沒有到質變的過程。從2014年到現在,我認為中國自主品牌到了品質驅動(Quality Driver)這么一個階段,各家都非常注重這一點。再下一個階段,可能花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我們走到品牌驅動(Brand Driver)的階段。這三個階段不僅適合中國,也適合全球,日本汽車也是這么走過來的。韓國汽車進入全球強國也是走三步,韓國汽車到現在還只到Q階段,B還進不去了,盡管做出了車,但是沒有量。
我聯想到羅蘭貝格有一個調查報告,把全球汽車分成四個層級,第一是豪華汽車,第二是價值的國際品牌,豐田、大眾、日產這一類的合資公司,或者在中國叫合資公司。第三類是PSA、三菱、現代、起亞這是一個層級,在國際上這些品牌稍微弱一些。第四類在中國就是自主品牌,如果在今天講的從量怎么過渡到品牌,我們首先要成為有品牌,有影響的,起碼要跟第三層級的競爭,在這個圈層里面競爭,實際上圈層很重要。現在中國自主品牌能不能跳進第三層級,哪怕有一個企業跳進去,起碼第三層級里面,羅蘭貝格的報告出來,說第三層級我們有一家了,說明我們就看到量了。我相信未來中國有不止一家的企業能夠進入到第三層級。
在圈層里面回過頭來看,還是回到產品的本原,其實戴姆勒是在第一層級了,但是前幾年戴姆勒做得也不好,它是很有品牌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產品沒有做到位,產品沒有做到位是品質沒有做的位嗎?還是什么?研發商品的定義出了點問題,全球市場依然是第一,但是中國市場購買豪華車的年齡平均比全球要小15歲,所以,戴姆勒前兩年車型在中國都是顯得這個年齡層不符,50歲左右人買得車,這是符合全球消費定位,但是中國不符合。所以這兩年他們把定位調整了,戴姆勒開始回歸了。
所以這是在這么樣一個高層品牌當中,如果你的產品還不僅僅是因為品質,或者是技術出了問題。你的商品定義層面沒有做好,都有可能在一個環節里面出問題。所以,我想自主品牌這個路很長,長周期里面有短周期,但是我想我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特別是現在中國政府提出中國制造2025,未來在中國的制造業當中要想成為全球的強國,不能沒有汽車,而且是不能離開汽車,離開汽車的中國制造業也不可能是全球的汽車強國。
武衛強(主持人):對于我們如何從銷量大國轉向品牌大國的時間節點,能否從自己企業出發做這樣一個預測?
李峰:我想拋開這個,還是要拿可量化的東西來比,我們怎么跟合資企業比?主要是跟合資企業比,怎么樣來表明我們是品牌向上。光有量也不行,怎么評價這個事呢?我想了這么一個概念,一個是自主品牌這幾年確實做的不錯,除了看到有爆款車之外,我們換一個維度來看有一個巨大的突破在哪兒呢?就是10萬塊錢的天花板被破了,而且一家接一家地在破,而且破得很成功,這個我就不舉例了,大家也都知道。
還有另外一個維度來看。比如說在TOP10里面,把自主和合資都放進去拉TOP10的單子。在TOP10里面自主車型的單車平均銷售收入ASP跟合資比,看這個差距的接近度。我估計到2020年不能說整體進TOP10的車型都能跟合資比,應該有幾個車型在TOP里面能夠超過合資的ASP。第二是單車平均售價不要按照MSRP來比,扣掉促銷,扣掉所有的凈收入,拿財務的凈收入除以銷量得出這個數,叫ASP。這個數如果比合資的也高了,說明我們就破了局或者正在往這上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