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7日,大眾汽車與江淮汽車簽署諒解備忘錄,確定雙方將展開進一步商談,以期在聯合開發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領域達成長期戰略性合作。
江淮汽車公告稱,雙方將力爭在備忘錄簽訂后的五個月內商定并簽署正式協議。更加細致的內容隨后拋出:雙方將分別以現金及/或其他有形或無形資產出資方式各繳納50%初始注冊資本,成立一家以新能源產品為基礎的合資公司。
雙方還約定,將在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出行方案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大眾汽車集團董事會主席(參配、圖片、詢價)穆倫也附和著說,大眾汽車集團致力于成為電動汽車領域的標桿企業,“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期待探索、研究一切可能,與江淮汽車達成親密互惠的合作關系。”
隨后,這一事件迅速發酵,成為當日熱點。多家媒體迅速跟進,多方解讀。在此事件中,也有人將此事與背景“掛鉤”,看似有些道理,實則不然。如果大眾和江淮都對對方不感冒,即使最強的政治聯姻也不會美好。之所以能促進此事,雙方各有需求使然。
對江淮來說,這是個“攀高枝”的好機會,大眾的品牌、大眾的工程技術、大眾的品質,這些都是江淮汽車在乘用車領域的弱項。至于兩家在商用車領域的合作可能,僅僅是個微乎其微的可能而已,因為,江淮的心遠比舞臺大。
若站在大眾汽車的立場,這場“相親”收獲的是意外,意外就在于,大眾汽車又成為新的“標桿”——在華或有三家合資公司,再或就是眾媒體所謂的“戰略布局”。除此之外,大眾汽車又不得不面對“重復建設”的質疑了,但誰又能說這不是大眾汽車想要的結果呢?
再回頭看一看兩家合資公司創造的輝煌吧。上汽大眾成立已逾30年,一汽-大眾也有25年,兩家合資公司在華南北呼應,其生產基地就已超過10座,銷售更是遍及一二線到四五線市場,總銷量也超過了2500萬輛,并確立了大眾在中國市場難以撼動的地位。
而面對江淮和大眾的“甜蜜對白”,上汽大眾內部人士并沒有作出直接答復,而是鄭重告訴筆者,“我們明年就會推出輝昂插混車型。”筆者的第一反應就是,如果上汽大眾在插混技術上勉勉強強的話,又怎肯將即將上市的高端C級車拿來當試驗品呢?所以,上汽大眾必有所恃。
在傳統動力車銷售上仍保持著國內第一的同時,上汽大眾也早就將眼光望向了“遠方”。因輝昂插電版的代入,筆者也恍惚記起兩年前參觀上汽大眾安亭研發中心時,在流程結束之際,偶然看到院內設有充電樁,同時,還有幾輛插混測試車型停靠在此充電。彼時,已見上汽大眾之思想。想必,經過這兩年的積累,上汽大眾在新能源領域的研發技術已經日趨成熟,才有了以輝昂做載體的自信。
雖然合資公司們表現尚且淡定,但面對各種“猜想”和“推論”,大眾汽車坐不住了。
所以,大眾汽車的深夜聲明來了。
9月8日晚10時前,大眾汽車中國在官網發布了一項重要聲明——關于大眾汽車集團與江淮汽車簽署諒解備忘錄的聲明,其內容如下:
2016年9月7日,大眾汽車集團與江淮汽車在德國沃爾夫斯堡簽署諒解備忘錄,現就各方關注的話題聲明如下:
大眾汽車集團與上汽集團、一汽集團長期以來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關于目前在華合資企業上汽大眾、一汽-大眾的合作生產、經營,以及所有的投資計劃、產品計劃與市場投放都將按規劃正常進行,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大眾汽車集團此前宣布的未來3-4年將推出的15款中國生產的新能源車型仍將會由現有的兩家合資企業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生產,以滿足中國市場消費者的需求。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
2016年9月8日
這次的反應速度還是挺快的,或許,大眾汽車是顧及到了原來兩家合資伙伴的心情而發布的緊急聲明,那么,問題又來了,大眾汽車是在糾錯嗎?
乍看之下,挺像;再細讀,其中玄妙就顯露出來了。
聲明中一再強調大眾汽車與上汽集團、一汽集團合作關系良好。原有生產不會有變動。此后,重點來了,“大眾汽車集團此前宣布的未來3-4年將推出的15款中國生產的新能源車型仍將會由現有的兩家合資企業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生產”,說得是不是很清楚了?“仍由現有的兩家生產”,然而,“3-4年”和“15款”注意到了沒有?
如果你不認為這兩個數字有什么問題,那么,請看,備忘錄中有這么一句話,“大眾正在制定一個布局廣泛的計劃:在未來十年,推出超過30款純電動車型。”看出了端倪吧!“未來10年”、“超出30款”,多么顯眼的差別呢。
如果你還不覺得這能說明什么,那好,筆者就再明確一點,江淮大眾合資從簽署諒解備忘錄到正式協議,再到工廠奠基,以及工廠落成投產的整個過程,大致需要幾年時間呢?筆者恰好前幾天參加了神龍汽車成都工廠的投產儀式,從奠基到投產,整整33個月,近三年。江淮大眾呢?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點擊查看最新人物消息)說“力爭簽署備忘錄后五個月內商定并簽署正式協議”,也就是說,想要看到“成果”,至少也得三年以后。看似矛盾的備忘錄和聲明,實際上是存在著一個至少3年的時間差的。
當然,這個推斷是建立在大眾、江淮在5個月后有了正式“結果”的基礎之上,所以,還是要先看5個月之后。至于正式簽約以后的未來會是怎樣,只能期待時間流逝得更快一些了。
(本文來源:微信公共賬號鏡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