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4日,2016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在天津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進行了主題發言。

他表示,中國制造業在某些領域依然是大而不強,大而不優,自主品牌的整體競爭力也還不夠,他強調,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不能一直依賴保護性政策,這是不可持續的,而是應當具備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在趙昌文看來,信息化是汽車產業轉型的基本邏輯,對于整個汽車的價值鏈和產業鏈都將產生深遠影響,車企應當主動擁抱信息化的變革,而在智能制造方面,中國車企同樣具有自己的優勢,同樣應當作為重點發展方向。
針對十三五期間車企紛紛擴大產能的現狀,趙昌文也表達了他的擔憂,"未來汽車市場的整體供求關系將發生改變,甚至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因此產能過剩問題值得業界去關注和警惕。"
以下為現場實錄: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感謝主持人的介紹。非常高興參加今天的國際論壇。我發言的題目是《“十三五”時期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幾點認識》。我想談三個觀點,第一個觀點是未來五年是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汽車產業在中國制造業部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長期以來,中國制造業部門對汽車產業的發展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中國的制造業部門借助于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土地、資金等要素成本,借助于國際上相對成熟的先進技術轉移,借助于國內相對較低的環境要求,實現了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
但是,正如昨天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上習總書記發表的主旨演講中指出,包括汽車行業在內的中國制造業部門,不少領域大而不強,大而不優,長期以來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的投入,這種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方式已不可持續。中國經濟發展正面臨著動力轉換、方式轉變、結構調整的繁重任務,汽車產業正好是這樣一個產業。它一方面引領了過去十多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如果說我們看過去十年來汽車產業發展的情況,應該說足以說明這一點。
過去七年中國的汽車產業連續七年位居全球最大的生產國和第一大汽車市場,汽車產業的產銷量增速約為GDP增速的1.5倍,市場規模接近2500萬輛。但是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汽車的產銷量也明顯增速放緩。“十三五”時期,從供給側看,汽車產業雖然仍具有相對的戰略重要性,但是作為一個完全市場化、國際化的貿易部門,競爭將會進一步加劇。除了已有的存量產能外,各大廠商幾乎都在“十三五”期間有進一步擴大產能、增加產量的規劃。行業的內部結構也會發生進一步的變化,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會是一個穩步增長的趨勢。
從需求側看,也會有不少新的變化。包括汽車的服務化,未來的汽車將不再僅僅是一個標準化程度很高的交通工具,而是更多承載消費者非常個性化需求的載體。還有汽車共享模式的發展,包括現在大家熟悉的嘀嘀、易到等等,由此可見,整個“十三五”時期汽車行業的整體發展除了會有結構性的矛盾之外,整體的供求格局也將可能出現供大于求,甚至會出現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的問題。與此同時,中國汽車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尚不夠強,特別是中國品牌與外國品牌的差距仍然很大,依靠大規模出口來實現國內市場平衡的難度很大。
從制造業部門的全球競爭格局看,金融危機以來,歐美國家加強了制造業部門的回歸,在過去已經放棄的一些制造業領域重新獲得控制權,對中國制造業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的升級構成了嚴重挑戰。我們往前走,首先碰到的就是韓國等二戰以后第二輪追趕型經濟體。再往前走就會碰到德國、日本等二戰以后第一輪追趕型經濟體。繼續往前走,就是在許多產業領域位居全球技術前沿,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領域絕對領先世界的美國。也就是說,我們每走一步都會遇到強大的競爭對手。
另一方面,一些新興國家,包括東南亞、南亞以及其他發展中經濟體也正在利用低成本優勢加速其工業化進程。如果說過去因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以及產業的配套能力,這些新興國家低成本的優勢尚難以發揮,那么在未來五年,我們將會看到的事實是這些國家的產業配套能力會進一步增強,基礎設施會進一步完善,由此使得整體的產業競爭能力會大大增強,從而對中國的制造業部門構成另一重挑戰。所以,包括汽車行業在內的中國制造業部門正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兩難局面。
未來五年對于中國的汽車產業來說是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由于各類要素成本的上升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汽車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也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們不可能永遠依靠保護政策來實現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如果不能快速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關鍵和核心技術的突破,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實現品牌競爭力的提升,未來很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成就一個強大的汽車工業。
第二個觀點,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互動應該是“十三五”時期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基本邏輯。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信息時代,由信息化引發的新一輪世界范圍的以后基礎革命和產業變革將給全世界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信息化將對汽車產業的價值鏈、產業鏈、創新鏈產生重要影響,并將從根本上改變汽車產品的價值屬性以及價值創造的過程。
從產業鏈方面看,通過信息化的升級減少零部件的數量和產業鏈的長度,降低了新企業的進入難度。我們看到,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非傳統汽車領域的企業進入到了這個行業。從價值鏈方面看,消費需求從購買向共享轉變,汽車的購買主體將出現重大變化,汽車企業的商業模式必須要從提供產品向提供解決一體化的出行方式轉變。從創新鏈方面,通過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從根本上改變汽車的行業生態。以上的變化都會對汽車產業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信息化將深刻改變汽車產業的生產模式,智能制造已經被普遍認為是工業4.0革命的核心,是工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的最重要方向,我國汽車制造業與歐美日等汽車制造強國還有不小的差距,但作為重要的產業領域,相比其他制造業部門應該說在智能制造的轉型方面有更多的條件和優勢。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互動,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智能改革將制造相關的有效信息與裝備互聯,有利于汽車制造工廠整體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我們最近在和德國的博世集團聯合做一個研究,題目就叫做工業4.0及其在中國的創新及應用》,核心就是針對中國制造業部門如何提升智能化的水平。在信息化的推動下,汽車智能制造將與整個汽車產業生態形成一個有機、高效、完整的系統,這將是未來汽車生產企業競爭力的核心。
信息化也會促進汽車商業模式的變革,借助于信息化,汽車行業可以通過地域、人力資源、資金規模等傳統商業模式所面臨的各種限制,互聯網等信息化行業的企業也會從不同的視角參與到汽車行業的競爭之中,并不斷地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這些都將會給汽車的生產企業以及消費者帶來新的挑戰,也會帶來新的機遇,最終促使汽車行業實現變革。
信息化對汽車產業未來的影響當然還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包括技術的不確定性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但是,正如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所說,“霧氣彌漫的清晨并不注定是一個陰霾的白天”,因此,汽車行業必須從現在做起,主動擁抱信息化的變革。我想,以下六個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要積極開展基于互聯網的開放式協同研發設計。
第二,加快推動信息化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特別是智能制造、產業鏈的信息整合。
第三,加快企業從制造型向制造服務型的企業轉變。
第四,推進企業工業大數據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第五,提高行業產品的信息化水平。
第六,積極培育復合型兩融人才。
最后一個觀點是智能化和網聯化是“十三五”期間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新的背景下,中國的汽車產業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全面提升競爭力已經成為各方普遍關注的問題。前不久,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大眾汽車集團合作的《2016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也叫汽車藍皮書,正式發布。今年報告的主題就是《中國汽車的智能化發展戰略》。
發展智能網聯汽車能夠有效緩解當今世界正面臨的能源、氣候變化、交通擁堵以及公共安全等諸多問題。智能網聯汽車是多學科、跨產業領域的汽車消費升級產品。由單純的交通工具向集行駛、娛樂、工具、儲能等于一體的智能化生產生活工具的載體轉變。2015年,我國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已經將智能網聯汽車作為重點發展領域,技術路線圖指出,消費者對信息化和智能化產品需求的持續增加是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根本推動力。同時與其相關聯發展的重點產品、關鍵零部件、關鍵共性技術等等均與信息化相關。在全球網絡信息技術的帶動下,汽車與電子信息、互聯網等信息化行業技術加速融合發展,已成為汽車智能化和網聯化發展的關鍵。
目前,智能網聯汽車尚處于產業化和市場化的初期,面臨諸多問題,但是我們相信,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企業的創新努力下,智能網聯汽車必將進入快速的發展階段。實現汽車產業的智能化和網聯化發展,我也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建議。
第一,要把智能化、網聯化作為核心制定汽車行業的信息化發展戰略。
第二,依托智能網聯汽車已經作為中國制造2025重要發展領域的有利條件,開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相關方面技術的春心和應用。
第三,在國家智能交通體系、可持續交通等重大戰略中統籌汽車行業信息化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第四,完善政策法規,制定汽車行業智能網聯化發展相關的標準體系。
第五,加強政府各相關管理部門之間的協同、協調和協作,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第六,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的更新和互聯互通。
總之,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汽車產業和過去相比較已經并且將繼續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新的變化,中國的汽車產業必須適應這樣一些新的變化,通過完善產業發展的環境與信息化的融合發展,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實現產業升級。從而不斷提升產業的競爭力。“十三五”期間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更加智慧、開放、綠色的汽車產業。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