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9月3日電(記者 姜俊吉)2016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今日在天津正式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瞿國春提出,關鍵技術要取得重大突破,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等六個目標,圍繞關鍵領域實現汽車強國過程中面臨的短版,需要實施六大任務,通過深化體制改革,改革管理體制等六項措施穩步推進汽車強國建設。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瞿國春
????瞿國春首先分析了中國汽車行業目前發展需要面對的機遇與挑戰。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中國制造2025,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國際國內發展大勢,站在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核心意義是加快制造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汽車產業是制造業的典型代表,是體現綜合競爭力的標志性產業。為加快中國制造2025在汽車產業的貫徹落實,工信部牽頭開展了中國汽車產業中長期規劃2016至2025編制工作,中心思想就是圍繞搶抓機遇、積極謀劃、協同創新、穩步推進來建設汽車強國,現在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國民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成績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形成種類集群、配套完整的產業體系,整車研發能力明顯增強,節能減排成效顯著,質量水平穩步提升,中國品牌迅速成長,國際化發展能力逐步提升。特別是近年來在商用車和SUV部分乘用車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優勢。新能源汽車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由培育期進入成長期。隨著汽車產業不斷的發展壯大,其在國民經濟中地位和作用持續增強,為推動經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促進社會就業,改善民生福祉做出重要貢獻。汽車相關的產業稅收占全國稅收比,從業人員占全國就業人數占比,汽車銷售額占全國商品零售占比均連續多年超過10%。
????與此同時,我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矛盾依然突出,表現在關鍵核心技術掌握不足,產業鏈存在短版,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創新體系仍需完善,企業實力亟待提升,監管工作有待加強,產業過剩的風險開始顯現。巨大的汽車保有量帶來的能源、環保、交通問題日益凸顯。同時,市場擴大開放后的合資合作的格局也可能對中國品牌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物聯網汽車深度融合,互聯網社交圈影響逐漸增強,共享出行、個性化服務成為重要趨勢。產業格局和生態體系發生深刻的調整,傳統企業和新型企業競合交融發展,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將發生重大變革,全球汽車產業生態正在重塑。
????面對變化,我國汽車產業在關鍵核心技術、企業競爭能力和國際化經營水平、產業布局、創新體系等方面準備還有所不足,這是挑戰的一面。
????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的指引下,對于穩居并將長期處于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的我國而言,實現產業由大變強的目標,還是具備較好的基礎和有利條件,機遇與挑戰并存,總體上講,機遇大于挑戰。
????首先,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有望成為搶占先機、發展的突破口,我國新能源汽車大幅度提升,產業規模快速擴張,動力電池產業鏈日趨完善,支撐汽車智能化、網聯化實力不斷增強,互聯網產業在全球具有一定優勢,信息通信領域技術和標準國際話語權也在大幅提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即將實現全球主網。
????其次,全球巨大的市場需求提供持續動力和上升空間,隨著城鎮化加快推進,汽車市場仍將保持平穩增長,預計2020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2025年達到3500萬輛左右,隨著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的優勢,在技術路線選擇,標準制訂方面將有更大的自主性和話語權,從而為自主能力創造有利的條件。
????制造強國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將為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和發展的機遇,智能制造的推廣實施將有利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工業強機逐步夯實技術,“一帶一路”將海外發展通道更加暢通,沿線市場的開放將更為便捷,汽車產業協同其他優勢產業共謀全球布局、國際發展的機制將加快形成。
????第三,解放思想、創新方式、統籌規劃、系統推進,全面鞏固和提升汽車產業的技術和能力。汽車行業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著力創新,轉型升級的主基調,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進汽車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控制總量優化結構,著力創新,以做大做強中國品牌汽車為中心,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實現產業差異化創新發展。以提升零部件供應層次,汽車裝備體系為支撐,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加快全球布局和國際化,推動汽車產業發展由規模速度向質量效益轉變,完善中國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戰略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