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下午,滴滴出行宣布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大陸運營。有專家指出,此舉意味著,網約車市場競爭“燒錢”模式或將告別市場,未來網約車價格上漲不可避免。
眾所周知,滴滴與Uber兩大出行平臺此前一直采取補貼燒錢求市場的策略。具體來說,一旦出行交易達成,司機與乘客都將獲得補貼,而出行平臺因此不僅可保證穩定的車源及數量,也可大大增強客戶黏性。事實上,這一策略的確奏效,在近兩年,出行平臺所因此獲得的良好口碑已不容否認。

而此次滴滴與優步“聯姻”至少表明,這兩大平臺對于當前的“撒錢”模式或是補貼戰爭存有不滿。盡管滴滴方面1日晚間表示,移動出行市場仍然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一些競爭對手的補貼力度還很大。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針對乘客的紅包補貼和司機的獎勵將繼續發放。然而眾人了然:補貼或獎勵力度將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補貼戰爭的結束,意味著司機及乘客獲利的相對減少。正如以上所說,對于滴滴與Uber來說,補貼其實是提高用戶粘性的主要手段,一旦補貼降低,乘客是否將脫離這一陣營?而面對盈利的減少,專車司機的積極性又是否會被嚴重打壓?
乘客:影響有限
策略:“拼價格”轉向“拼服務”

所謂的補貼或是價格戰是各大平臺為快速贏得市場份額的一種方式,然而并不是唯一方式,連同低價格一起起作用的還有其便捷性以及舒適性等因素。在蓋世汽車近日進行的一項調查中,面對“使用網約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一問題時,”價格優惠”這一選項并未獲得意料中的高票數,反而”方便快捷”所獲票數高達半數以上,此外亦有10%的網友認為“車型舒適、干凈”是其選擇網約車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見,乘客的消費觀念正在悄然發生轉變,上述結果進一步表明:即使網約車和出租車價格相當,網友依舊傾向于選擇網約車(票數高達54%),而非傳統出租車(票數僅占22%)。網約車平臺已從當初的“價格致勝(參配、圖片、詢價)”慢慢轉向“拼服務”了。
而針對網約車運營服務,交通部也正著手作出明確規定。據了解,交通部近日就《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營服務規范》(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擬要求網約車經營者對于約車需求100%相應,約車成功率大于或等于80%,乘客服務評價不滿意率小于20%。此外,《意見稿》亦對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者和駕駛員的服務流程分別進行了界定,對特殊情況的處理,以及服務評價與投訴處理進行了規范。
司機:積極性受打壓
策略:保障權益 利潤合理分配

在網約車新政頒布后,出租車司機即將面臨的窘境眾所周知,而事實上,新增的重重規定讓專車司機的日子也不好過。
筆者近日在調查中發現,針對網約車合法化,多達54%的網友認為乘客(打車一族)是最終受益者,網約車平臺也獲得了34%的投票,然而卻僅有10%的人認為專車司機(車主)是最終受益者。
事實似乎的確如此,據相關人士透露,當前不少網約平臺扣費可達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高。這意味著,一單下來,除掉油費等成本,網約車司機常常所剩無幾。由此可見,在乘客、網約車平臺、以及專車司機所共同維系的這項交易中,專車司機似乎是最“吃虧”的。如若補貼”再打折扣,專車司機的積極性恐怕真要消耗殆盡了。
因此,無論是合并前,還是合并后,滴滴與Uber均需正視專車司機“如果沒補貼就不干了”的想法,在乘客利益之外,專車司機的利益也需得到重視。而對此,不僅是基本權益的保障,利潤的合理分配也應納入企業的考慮之中。
交通部近日對所謂的出租車“份子錢”進行調整,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表示,要從取消經營權有償使用、規范承包經營方式等四方面改革出租車“份子錢”,健全出租車行業利益分配制度。這亦給網約車平臺以警示,無論是出租車,還是專車,利益分配制度的健全均已勢在必行。“要明確利益分配關系,哪些是企業拿的,哪些應該是司機留下來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這樣的勞資關系才能更和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