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經常打專車的話,可能已經發現了:最近,不管是打滴滴,還是優步,或者是神州、易到,跟以前相比,不光優惠補貼少了,價格還上漲了一些。事實上,從上個月開始,這幾家網絡約車平臺,在國內多個城市,不約而同地開始漲價。而在以往,我們更熟悉的是,它們彼此之間,比拼補貼力度、大打價格戰。那么,這是否意味著,網約車市場競爭 " 燒錢 " 模式,就此將告一段落呢?
價格悄然上調專車補貼減速
今年 28 歲的段瑩,是北京市中關村一家公司的職員,家住在立水橋,從家到上班的地點大概有 18 公里的路程,原來她大部分時間都是乘坐地鐵出行,但是因為方便優惠,從 2014 年底她就開始經常采用不同的打車軟件約車上班,補貼后平均單程 30 多元就可以了,但是最近她發現打車價格開始上漲了。

北京乘客:現在好像是充 100 返 50 了,就相當于其實就是七五折了,不是以前不是以前的五折了,那相當就是我以前 60 塊錢的話,那相當于就是要將近五十塊了,就從以前的 35 塊就變成了將近 50 塊,就可能貴了 10 塊錢左右這樣的一個差距。

記者簡單統計了一下,在北京、上海等地,滴滴出行的價格漲幅在 30% 左右,每公里上漲了 0.3 元到 0.6 元。

而在廣州地區,滴滴快車、Uber、神州專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漲幅,大約在 20%-30%。但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滴滴出行的相關負責人,并不承認有主動漲價的舉動。
滴滴出行政府事務部高級總監凌亢:首先滴滴沒有刻意的進行全國所有的城市進行漲價,我們的價格每個城市的價格,有的城市是漲了一點兒,有的城市是降了一點兒,我們的價格完全是按照市場的供需的平衡來制定的,通過算法通過大數據來制定出來的。

記者注意到,本次國內幾大網約車平臺,不約而同地一起調高了打車價格,那么這是否是幾家的統一約定呢?對此滴滴出行相關負責人予以了明確否認?
滴滴出行政府事務部高級總監凌亢:那肯定沒有,如果大家一起調價,這個是違反法律的,肯定不是這么回事情,我覺得有可能還是市場的行為吧。

互聯網專車的興起,就是開始于超低的價格,和花樣繁多的優惠補貼,帶來的吸引力。幾乎可以說," 燒錢 " 正是這個行業,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迅速火起來的一個法寶。
" 拼價格 " 將轉向 " 拼服務 "
那么,如果真的降低補貼、提高價格,告別了 " 燒錢 " 模式,互聯網專車市場還能繼續火下去么?
數據顯示,目前打車軟件市場仍處于賠本賺吆喝的狀態。今年初,幾家公司分別公布了 2015 年的財務信息。
Uber 官方透露在中國一年虧損 10 億美元; 滴滴雖未公布數字,但有媒體粗略計算其 2015 年至少虧損 100 億元;而神州專車的 IPO 文件中顯示,其 2015 年虧損 37 億元。

滴滴出行政府事務部高級總監凌亢:所謂的燒錢是市場推廣的一種行為,隨著這個市場用戶說被教育也好,是大家全社會都認為網約車,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東西以后,慢慢慢慢大家都認同了它的價值,我覺得這個價格或者價值會回歸到它的本質的,它應該是多少錢的這個位置。
易到總裁彭鋼:對一個平臺來講,它要正常的運營,這頭是乘客這頭是司機,它兩頭要保持一個平衡它不可能的事,長期無限制燒錢和虧損下去,這個模式也支撐不住。
據統計,在國內的專車市場上,滴滴占據了 87.2% 的份額,其他的市場份額則由 Uber、易到、神州專車等企業平分。在專家看來,前期通過 " 燒錢 " 模式,圈地競爭已告一段落,而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提高盈利率將是各家網約車平臺的主要任務。
互聯網交通出行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張旭:目前幾家企業就是在經歷了前期的大規模的價格戰之后呢,現在逐漸地向服務進行轉變,就是從價格補貼向服務補貼進行轉變,開辟更細分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