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寧夏中寧。
位于北山的工業園區內,寧夏天元錳業各生產車間井然有序,一輛輛大貨車滿載高純度金屬錳,銷往各地。
早在1935年,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即著名的胡煥庸線。歷經80多年風雨滄桑,這條線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衡量目前城鎮化水平的分割線。
在胡煥庸線西側,寧夏中寧,一個大型民營企業以提供就業等方式,實施著植根于市場經濟規則的產業扶貧。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進城“中繼站”,數千農民融入城市,逐步變為市民。
田小霞,2008年2月入職天元錳業。進廠后,被分配到錳一廠電解四車間從事洗板工作,因責任心強、工作能力突出,成了一名班長。進廠前,田小霞一家的收入連維持日常開銷都緊緊巴巴,更不用說蓋新房了。這些年,眼看著天元錳業越做越大,她的弟弟、弟媳和兩個姐夫都相繼來到企業工作。一算賬,僅她和家里的親戚,一年內從企業領回的工資就超過30萬元。
如今,田小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在縣城買了房,還開上了私家車,完全成了城里人。
“我弟弟王福華在錳渣處理廠工作、弟媳閆文嫻在建材公司,加上女兒、女婿和小舅子,總共6個人在天元錳業工作,平均月工資都在5500元以上。全年下來,一大家子的總收入超過40萬元。”天元錳業公司商砼站維修工王福生說。這些年,和很多工友一樣,他們都成為有房有車的“新市民”。
寧夏天元錳業憑借校企聯合研發形成的技術優勢、環保優勢及原料優勢,在全球電解金屬錳行業形成很強的競爭力。不斷做大做強的天元錳業將社會責任置于重要位置,逐年提高職工工資福利,每年為近2萬名職工發放工資超過10億元。這些職工,大部分來自周邊特別是我區中南部貧困山區。
在推進產業扶貧中,天元錳業適當放寬年齡和文化水平要求,降低就業門檻,優先解決貧困家庭人員就業問題。并通過普及與提高、文化與技術、理論與業務、長期與短期相結合的方式,對新入職員工廣泛開展技能培訓,使他們盡快掌握實用技能。同時按國家規定全員繳納“五險一金”,還提供公租房、員工宿舍,解決困難員工家庭住房問題,減輕員工負擔。
天元錳業也十分重視對員工文明素養的培育,“走在中寧縣城街上,看看路人的走路方式,你就會知道哪些人是天元錳業的員工。”一位市民很有感觸地說。最顯著的特征是,天元錳業的員工上下公交車都會按秩序排隊,遵守交通信號燈,從不亂扔垃圾。對于這些行為習慣的產生,工人們深有感觸地說:“企業就是造就人的地方,過去好多亂丟亂放的不文明的壞習慣,現在全改掉了,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市民化’。”
天元錳業的產業扶貧模式,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形成了文明新風,從而杜絕了“因扶而懶”等負面效應,彰顯了市場化扶貧強大的“造血”功能。
通過產業扶貧,近幾年,天元錳業有8933名困難員工家庭實現脫貧,另有992人有望年底前實現脫貧。他們的背后,承載著近萬個家庭的小康夢想。(記者束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