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砥礪奮進,40年眾志成城,40年櫛風沐雨,山南與全國一道,勇于創新、勤于改革,創造了世人矚目的人間奇跡。
40年來,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山南市委(地委)、政府(行署)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歷經“一個轉折點、兩個里程碑”的恢弘歷程,實現了由貧窮落后向富裕文明的歷史性跨越——
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分別達145.83億元、261.7億元、16.57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190倍、1911倍、45倍;2017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364.16億元,是1978年的450倍。
——山南,已然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抓改革、增活力,經濟建設抒寫傳奇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改革從來都是不走尋常路;解放思想,胸懷天下,開放從來都是沒有回頭路。改革開放種子一經點燃,燎原之勢勢不可擋——
夏日時光,風沐流云去,草色入眼來。乃東區結巴鄉多若村現代休閑農業園區的施工現場,到處是忙碌的景象。村民們搭框架、運材料、移設備,一棟棟嶄新的智能溫室大棚已初具雛形。目前,多若村1500畝地正在建設標準化、智能化溫室大棚。
自2015年被農業部評定為第二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成為自治區級農村改革試驗區以來,乃東區銳意改革,創新現代農業體制機制,促使了城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穩步發展。
回望這四十年,山南的改革開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領域拓寬、縱深推進——
中央、自治區部署的各項改革任務全面承接落實,已完成重點改革任務80項,形成改革成果300項;司法體制改革、乃東區自治區級農村改革試驗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正確處理好簡政放權和地方承接的關系,“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2017年下放重要職權109項,“五證合一”“先照后證”等商事制度改革扎實推進,減免各類稅收10億元……
進出口貿易從無到有,2017年完成進出口貿易總額2.8億元;開創了經濟援藏、教育援藏、就業援藏、科技援藏、干部人才援藏、系統援藏和教育醫療組團式援藏的新局面,湖南、湖北、安徽三省和中糧集團累計選派援藏干部人才2041名,援助資金和物資設備44.65億元,累計實施援藏項目1151個;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引進企業347家,年納稅額超過3000萬元以上的14家,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6家,海思科藥業、華新水泥、錦澤商砼、西藏福地礦泉水、祁連山水泥等一批大型企業落戶山南……
砥礪前行,改革開放讓山南走上了一條發展的新路、活路、振興之路。
基礎設施從十分薄弱到極大改善。農田灌溉保證率和農村安全飲供水保障率分別達80%、90%;建成西藏最大裝機容量51萬千瓦的藏木水電站,藏中電網實現鄉鎮全覆蓋,行政村通電率達100%;通車里程達7586公里,是改革開放前的3.2倍,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日益完善;現代通訊體系基本建立,鄉鄉通寬帶。
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農牧業現代化程度大幅提高,2017年農林牧業產值達11.66億元,是1978年的16.2倍;工業成為支柱產業,2017年工業產值達32.27億元,是1978年的768.3倍;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2017年產值達62.46億元,全年接待游客348萬人次、實現收入14.2億元。
統籌城鄉加快推進。堅持以城市的理念規劃、建設、管理、經營、服務、發展城市,加快創建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形成了以澤當為中心、11縣城為支點的城鎮體系;鄉村振興戰略、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加快實施,昌珠統籌城鄉示范點、貢嘎德吉新村等6個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建成投入使用,勒、桑耶、杰德秀3個特色小城鎮、乃東3個棚戶區改造加快推進,96個邊境小康村建設全面啟動。
新區引領初顯成效。抓住自治區建設拉薩—山南—日喀則核心經濟區、加快推進拉薩山南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機遇,組建了江北新區籌備管理委員會和結巴、桑耶、昌果三個節點工作指揮部,編制完成總體規劃和6個重要節點規劃,加快推進園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初步簽約入園企業29家,藏禾食品、嘩磯服飾、藏南生物等入園企業生產線基本建成;著力把結巴產業園區打造成自治區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突出發展、穩定、生態‘三個重點’,辦好改善民生、脫貧攻堅、夯實基礎、拉薩山南一體化發展‘四件大事’,以完善基礎、產業立市、統籌城鄉、新區引領為經濟工作思路,以改革創新為發展動力,以黨的建設為基礎保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2017年11月10日,市委一屆二次全會上,市委許成倉書記作出重要部署。
如今,放眼雅礱大地,青山綠水間孕育著勃勃生機。山南人在新機遇號召下,正進一步讓改革之風春滿雅礱,讓開放大潮潮涌雅江兩岸。
抓治理、建機制,同心贏得朗朗乾坤
從黑暗、落后、貧窮、專制、封閉走向光明、進步、富裕、民主、開放的山南人,深知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是山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前提,是山南各族群眾的利益所在、福祉所系。
2018年2月9日,在祖國西南邊陲的錯那縣勒門巴民族鄉勒村,我市率先在全區啟動“做神圣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宣傳教育活動。
當天,不僅僅在錯那縣,同樣位于邊陲的隆子、洛扎和浪卡子三縣,近3000名群眾同時開展升國旗唱國歌、宣講討論、簽名承諾、文藝演出等各種類型的活動,表明扎根邊境、保家衛國、建設家鄉的決心。
40年來,山南始終把維護穩定、守土固邊作為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和第一責任,全力推進維穩工作制度化、常態化,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反分裂斗爭深入開展。始終把反分裂作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首要任務,牢牢掌握反分裂斗爭主動權,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新舊西藏對比、法制宣傳教育、揭批十四世達賴反動本質等活動,各族群眾更加心向核心、心向黨、心向祖國、心向社會主義。
社會治理成效明顯。深化駐村駐寺、城鎮網格化管理、“先進雙聯戶”創建評選,2196名機關干部常年駐村,605名干部常態駐寺,90個便民警務站覆蓋所有城鎮,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進一步健全,形成了全民維穩、全面維穩、全時維穩的良好格局;制定《山南市堅守安全生產底線實施辦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體系、安全標準體系、聯動執法體系、約談懲戒體系、巡查體系、社會共治體系等“六大體系”基本建立,全市安全生產形勢保持良好。
宗教領域和諧穩定。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宗教事務依法管理,認真貫徹落實宗教事務條例,制定了《山南市宗教活動場所“三個不增加”管理制度》,和諧模范寺廟暨愛國守法先進僧尼創建評選活動深入開展;寺廟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寺廟“六建”、“六個一”、“九有”、“一創建”、“一覆蓋”、“一教育”全面實施,在編僧尼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低保、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和健康體檢實現全覆蓋。
邊境更加和諧安寧。制定了加快邊境地區發展的實施意見,創新實施了“興邊富民”行動和固邊富民整鄉推進工程,開展了“做神圣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主題教育活動,設立維穩固邊專項補助和獎勵資金,最高可享受補貼11900元。
維穩機制更加健全。建立了黨政軍警民聯防聯控機制,實施了市、縣、鄉、村四級信訪接待日制度,制定了鄉(鎮)機關、村(居)“兩委”、寺管會、便民警務站日常工作和重點人員管理5個“十個一”工作法,建立了片區巡邏和片區管控機制的社會面管控機制,形成了一系列切合山南實際的維穩機制,有力推動了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
今天的山南,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防鞏固、各族人民安居樂業,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抓保障、聚人心,生活水平一路上行
改革開放鼓起了大家的錢袋子。2017年山南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8535元、11265元,分別是1978年的37倍、78.5倍。
從昔日低矮、陰暗、人畜混雜居住的土坯房子和短缺、匱乏的糧油米面,到如今安全、舒適、寬敞的房屋和冰箱、彩電、洗衣機、電腦、電話、汽車等消費品,山南人民生活水平一路上行。
改革開放還讓城市的錢袋子更加厚實,讓政府有力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將本級財政收入的80%以上資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在 “十三五”開局之年,市委、政府以“一號文件”精神開展實施“十大民心工程”,受到國務院第三次督查通報表揚,成為全國32項地方典型經驗做法之一,讓山南實現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歷史性進展。乃東、瓊結、洛扎、曲松、錯那、加查、桑日7縣(區)順利脫貧摘帽,2018年計劃實現浪卡子、措美、隆子、扎囊、貢嘎5個深度貧困縣脫貧摘帽。
教育事業日新月異。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學前到高中階段實現15年免費教育,全市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為100%、102.4%、92.64%,在全區率先實現所有縣(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累計投資2.18億元,資助農牧民子女39469人次圓了大學夢。
醫療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市縣鄉村四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不斷完善,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惠及各族群眾;各級各類衛生機構由1978年的383家發展到747家,開放床位達到了每千人擁有床位數4.14張,醫療衛生技術人員由1365人增加到2988人;孕婦死亡率下降到105.22/10萬以下,嬰兒死亡率下降到8.42‰以下,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69歲。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五大保險”參保率均達97%以上;有意愿的五保戶集中供養和孤兒集中收養率達100%;就業觀念不斷轉變,就業渠道多元化,出臺了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山南籍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1.9%;大力實施“雙業”工程和“萬人技能培訓計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1%以內;基本實現城鎮居民住房應保盡保。
科技創新步伐加快。研究培育出了“山冬6號”、“山冬7號”、“山油2號”、“山油4號”、“山青9號”等優良品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達到42%;科技改變了人民群眾生活方式,支付方式實現了大改變,微信、支付寶、滴滴出行等融入人們生活,人民群眾生活越來越便捷。
道行致遠,不忘初心。40年來,山南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增加群眾收入、增強百姓獲得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回望山南改革開放發展的四十年,我們留在記憶的不僅僅是排列整齊的數字,更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切身變化。四十年來,雅礱兒女用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譜寫著壯麗史詩,山南的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新時代,新起點,新征程,惟把握大勢者強,惟銳意改革者勝。乘勢而為,奮發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山南的氣魄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