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在我國的發病率迅猛升高。日前,武漢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二級教授陳璐璐教授,受邀為楚天悠游俱樂部會員進行公益講座,教大家科學防治糖尿病。

中老年人踴躍參加糖尿病科普講座
控制血糖 警惕多種并發癥
糖尿病有多可怕?講座中,陳璐璐教授用一組數據告訴大家: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是糖尿病;每3個人中,就有1個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最常見的是2型,占到95%左右,多見于中老年人群。
血糖為什么會高?陳教授介紹,原因有很多,包括家族史、吃太多高熱量食物消耗不了、胰島素分泌不夠或者作用不足等。“現在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美食多了,運動少了,糖尿病也就越來越多。”此外,肥胖和超重也是一個原因。她告訴大家,超過40歲,糖尿病的風險會大大提高,最好經常查查血糖。
糖尿病的表現,很多人都知道是“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其實,2型糖尿病并不完全符合,有時甚至沒有任何癥狀。”陳教授介紹,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餐后血糖≥11.1mmol/l,或者空腹血糖≥7mmol/l,“如果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只要有一次血糖高,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糖尿病血糖高不可怕,可怕的是后面的并發癥。”陳教授打了個比方,就像一個蘿卜被泡在糖水里,第二天就會皺,“身體長時間泡在糖水里,所有器官都會受損,最常見的有腦梗、心梗、失明、截肢,以及腎臟、皮膚,神經、牙齒等都會受影響。”
糖尿病雖然無法完全治愈,但可以通過嚴格控制血糖水平,預防和延緩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為此,她給大家開出幾個控糖“秘籍”:科學飲食,合理運動,遵醫囑用藥,保持心情舒暢,定期復查。
智能降糖 減少低血糖風險
談到降糖治療,陳教授介紹,從藥理機制分類,降糖藥分成兩大類,一類提升體內胰島素水平,比如直接注射胰島素,或者促胰島素分泌的口服藥;另一類則是改善胰島素作用的藥物。
大家熟知的胰島素是最早進入糖尿病治療領域的藥物,但它最大的風險,是容易引起低血糖。由于人體自身胰島素分泌是受精密調控的,但外面給的胰島素是不受這種精密調控,所以如果患者打了胰島素未及時進餐、吃得比平時少,或者運動時間過長,低血糖風險就會發生。而且,提升胰島素水平這類藥物可能會增加體重,反過來又會增加降糖藥物的需求量,產生“胰島素抵抗”。
別看低血糖只是頭暈、心慌癥狀,它最容易導致腦死亡和心臟猝死。“正因為如此,這些年新型降糖藥物的研發,特別關注降糖帶來的低血糖風險。”陳教授說。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最初都是通過口服降糖藥來控制血糖。然而,一些有著多年病齡的患者,往往會出現口服降糖藥療效不佳,甚至“失效”的情況。對此,陳教授從糖尿病發作機制上解釋,這是由于人體內負責分泌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不停工作而不斷受損以致“陣亡”,因此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是臨床中特別強調的。
傳統降糖藥如胰島素,雖然可以通過降糖,避免了血糖過高所引發的糖毒性,但它本身無法改善β細胞逐漸丟失的狀況。所以她建議,患者應盡早使用新型降糖藥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受體激動劑,2周后即可有效改善空腹血糖,除了降糖,還能幫助β細胞修復、改善β細胞功能,甚至延緩β細胞的衰退。
一周一針 不被治療影響生活
這種新型的GLP-1受體激動劑,還可以作用于神經中樞,抑制食欲,幫助患者減重,從而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通過這樣多重作用,達到最終的降糖效果。
雖然作用機制備受好評,但GLP-1受體激動劑剛面市時是注射的日制劑,“每天都要打針,患者很難接受。”陳教授說,很多患者一聽打針就抵觸,再加上很多傳統觀點認為糖尿病早期就是吃藥,效果不佳后才打針,“其實,我們一直推薦盡早使用GLP-1受體激動劑,不僅可以挽救β細胞,還能獲得除降糖之外的多方益處,比如降體重、降血壓、降血脂等。”
在我國,新型GLP-1周制劑艾塞那肽已經獲批上市。據了解,艾塞那肽周制劑通過一種“微球”技術,把藥物包裹進一個個小微球,然后緩慢分解釋放,使患者在一周時間內能夠有穩定的藥物濃度,所以既能降糖血糖,發生低血糖的風險還很小。同時,周制劑的誕生,讓原來每天都要打的針,減少到一周一次,與每日注射一次的胰島素相比,每年可減少注射次數313針,大大提高了便利程度和生活質量,對患者提升治療依從性、加強糖尿病的全面管理、減少后續并發癥的發生都大有裨益。
聽完講座,家住武昌水果湖的72歲老人蔣永松非常振奮。他介紹,自己患糖尿病23年,長期堅持打球運動,每天保證兩萬步,身體狀況一直不錯。最近八年來,他一直使用GLP-1日制劑,每天2針,一個月就要打60針,“如果以后每周只用打一針,那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