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師資、場地不足的情況下,籠式足球被稱為“柴郭模式”,得到了省校足辦專家的肯定,為河南基礎薄弱的足球特色校提供了可復制、可落地、可執行的樣板,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同行前來觀察學習。

一所農村校的校園足球探索之路
鄭州市管城區十八里河鎮柴郭小學建于1931年,初名“仁惠小學”,曾三遷校址,2010年擇址重建,在校生近2000人。2012年,李志超擔任柴郭小學校長。面對一個傳統農村小學,履新后的李志超陷入沉思,是循規蹈矩,還是創新發展?一心想干些實事的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
李志超說:“當時看到學校有一個標準的300米跑道,中間有個漂亮的足球場,考慮到足球是一個適合眾人參與的體育競技項目,經過慎重研究,我們確定了發展校園足球特色課程的想法。”2013年陽光足球夏令營計劃在柴郭小學的操場上正式開營。此舉意味著柴郭小學正式開始了校園足球推廣的艱難嘗試。2014年5月,原河南省足球隊隊員李陽來到柴郭小學,擔任專業足球老師。隨即,學校成立了足球社團。柴郭小學校園足球的發展終于走上了專業化之路。“柴郭人”有了“底氣”。

2014年柴郭小學希望杯校園足球聯賽、2015年“校長杯”足球班級聯賽相繼舉辦。如今,一年一度的校園足球聯賽已成了每個孩子最期待的節目。2015年9月,柴郭小學被教育部公布為首批全國中小學足球特色學校。至此,李志超校長坦言:“找到了發展足球特色的感覺。”

籠式足球是柴郭小學的創新之作
李志超校長認為,既然引進足球,就要讓學生切切實實得到鍛煉,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在文化課學習緊張的情況下,要想讓學生廣泛參與足球比賽,只能壓縮比賽時間,同時,為了增加學生在球場上的控球率,場地要求不能太大。在省校足辦專家的幫助下,柴郭小學引進和改良了籠式足球。
什么是“籠式足球”?李志超校長解釋說:籠式足球就是打破了傳統足球對于比賽場地和比賽時間的限制,能夠實現多支隊伍同時進行比賽。柴郭小學將普通的場地加以規劃修整,劃分為4個小小的籠式足球場地,將比賽時間限制為半場5分鐘、中場休息5分鐘的形式,最便捷地展開班級和校內的足球聯賽,為更多的小球員爭取到了上場比賽的機會。

班級聯賽表現優秀的同學有機會參加學校聯賽。李校長表示,自設置兩級聯賽以來,以賽促技,保證三到六年級每個學生每周參加一次正規的足球比賽。據統計,2017年全校20個班,共進行了1120場班級賽,“校長杯”班級聯賽24場,全校一學期共進行了1144場比賽。

足球成就了學校也成就了學生
“柴郭模式”的校園足球建設,場地雖簡陋,賽制雖簡約,但是比賽的一應禮儀和文化均不可少,孩子們通過足球得到的鍛煉和成長一點兒也不少,通過校園足球改革,很好地實現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走在柴郭小學的校園,隨時有學生向你敬禮問好。李志超校長笑著解釋說:“因為足球拉近了師生關系,學生愿意跟老師親近,同時也更陽光自信,自然向你問好了。”此外,通過足球推廣,學生的身體素質也有了明顯的提高。“最直接的對比就是前一段的社會實踐活動,別的學校學生休息區站滿了人,而我們學校的休息區沒有一個學生。”李校長笑言。

今年3月23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衛藝研究中心副主任于素梅教授在進行校園足球開展工作調研時,對柴郭小學校園足球工作給予高度認可。她勉勵柴郭小學,“繼續努力,在開展校園足球的過程中要巧用比賽、善用比賽,讓學生在比賽中體驗到競爭的力量,感受到合作的愉快;繼續拓寬足球運動項目,為學生的終身運動奠基”。
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以足球為抓手,讓學生在體育中享受樂趣,找到自信,增強體質,健全人格,不經意間,柴郭小學5年前已經踐行了黨中央關于教育理念的指示精神,與總書記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