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輕的學生曉紅(化名)一覺醒來,右耳幾乎聽不到聲音,而且伴有耳鳴,走路感覺眩暈,到醫院檢查診斷為“突發性耳聾”。
“近年來,突發性耳聾患者發病率越來越高,而且趨于年輕化。”廣州粵波醫院耳科李全義主任介紹,從國際來看,此病1972年時發病率僅十萬分之3.9,到了2011年已經達到十萬分之160,在我國的發病率也是逐年攀升的趨勢。
警惕:突聾就在你身邊
突發性耳聾,簡稱“突聾”,是指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突發性耳聾沒有明確原因,但不代表沒有誘因。”廣州粵波醫院耳科李全義醫生指出,有些誘因是不可控的,比如氣壓變化、月經周期、氣候溫度變化等,但是有些誘因是可以控制的,包括生活不規律、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壓力大、睡眠障礙、飲食、過度的視覺等刺激,這些誘因往往是發病的導火索。
曉紅在發病前一段時間經常出去采訪,晚上熬夜趕稿子。廣州粵波醫院耳科李全義醫生介紹,發病率較高的人群是白領、骨干、高層領導等,以40歲~50歲年齡段的居多,這類人群的共同特點是工作節奏緊張、壓力大。
從廣州粵波醫院耳科就診的患者中觀察,除了以上人群,青少年患者也不少,這類患者多是因為玩電子產品,或學習壓力大、睡眠不足導致的。其中,就有一位8歲的小學生,就是在聽耳機的時候發現一只耳朵聽不見聲音了。
廣州粵波醫院耳科李全義醫生提醒,如果發現孩子一只耳朵聽力不好或者老是歪著頭聽,要及時就診檢查。
注意:7天內治療效果好
突發性耳聾多為單側發病,偶有雙側同時或先后發生,可伴有耳鳴、耳堵塞感、眩暈、惡心、嘔吐等。發病前多無先兆,少數患者則先有輕度感冒、疲勞或情緒激動史。
“由于耳聾發生突然,患者的聽力一般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下降至最低點,少數患者可在3天以內聽力下降到最低點。”廣州粵波醫院耳科李全義醫生提示,突然的耳鳴其實就是突聾的警鈴,如果還察覺到聽力下降,要更加重視,及早就醫,一般在發病7天內治療效果較好。
曉紅在發病后第3天到醫院進行了診治,當時檢查右耳聽力完全下降,經過積極治療,現在基本恢復了正常生活交流聽力水平。然而,那位8歲的小男孩,雖有好轉,治療效果卻不如曉紅那么好。治療效果與多種因素有關,但是,就診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在同等病情下,7天以內就診恢復得會更好一些。打個比方,治療就像澆花一樣,在花枯萎初期澆水還有挽救的機會,如果花徹底枯死了,再怎么澆水也無法挽救。
據了解,很多人不把突然出現的耳鳴或者聽力下降當回事,認為自己可能是上火了或者是沒睡好覺,休息休息、過幾天就好了,結果錯過了最佳治療期。所以,發現突聾要及早治療,這樣完全恢復或者達到正常生活交流的水平可能性很大。
別怕:70%患者可好轉
一般來說,突聾患者經過積極治療,30%的患者能夠痊愈,70%患者能有好轉,可以達到正常生活交流的水平。
醫學界廣泛認為,病毒感染、循環障礙、自身免疫以及膜迷路破裂等致病因素可能會導致突發性耳聾。那么,常用的治療藥物,也基本上是與以上致病因素相對應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改善內耳微循環藥、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抗凝藥物、神經營養類藥物等。
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更要懷疑與血液循環障礙有關。廣州粵波醫院耳科李全義醫生曾接診過一位80多歲的患者,原來左耳聾了,現在右耳又突然聾了,檢查發現其有腦梗。對于有過突聾病史的人,更要注意血管,據美國突聾治療指南數據,有過突聾病史的人得腦血管病的意外風險比正常人要高近2倍。
另外,對于較重的年輕患者,如果經過治療效果仍然不明顯,專家建議佩戴助聽器,保持大腦中樞神經暢通,以免隨時間推移影響到正常一側耳朵。
提醒: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突發性耳聾是容易反復發作的疾病,更需要注意管理疾病。”廣州粵波醫院耳科李全義醫生提醒,管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活管理,一方面是藥物管理。有些人只注重藥物管理,而忽視了自己的生活管理。
在廣州粵波醫院耳科就診的患者中就有一位年輕女士,之前因為一只耳朵聽不見了,到醫院及時就診后痊愈出院了,但是在出院開車回家途中發生了追尾事故,生了點氣,著了點急,結果晚上聽力又下降了。
所以,即使治療痊愈后,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不要著急上火、動怒等。其實,沒有哪一個誘因是和發病直接相關的,這些誘因通常都是共同發揮作用的,都應盡量避免。
專家提醒,每個人對自己都要格外注意,當身體狀況本來就比較不好時,就更要多加小心,不要放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