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全球十大頑癥”中,頸椎病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排名第二。全球60億人口中,9億人都在被頸椎病困擾。其中,我國約占了三分之一,而且人數還在持續增長中。
但在現實生活中,國人對頸椎病的認知依舊不足。我國在頸椎病防治工作中,一直存在著醫學專業教育薄弱、診斷能力不強等問題,最為突出的是尚未將頸椎病納入慢性病管理體系,對于頸椎病的防治依舊任重而道遠。頸椎病治療,中醫“經驗”多“論證”少
對于頸椎病的治療,西醫多采用手術方法治療,而中醫多采用藥物進行治療。中醫認為,頸椎病屬于“痹癥”范疇,或因風寒、勞損、外傷、或姿勢不良等,引起頸部經絡失常而發病,治療多采用益氣活血、祛風通絡的方法。
但由于中醫屬于“經驗醫學”,在“辨證施治”的過程中,更多依靠醫師個人的臨床經驗,缺乏系統有效的論證,導致很多中成藥雖在臨床上有著確切的療效,但卻未能得到充分的科學證實,影響了其在防病治病中發揮作用。
而循證醫學的出現,則可以讓這些中醫“經驗”變得更加系統。通過對臨床證據的獲取、驗證、評價,可以幫助醫師更好的了解某種藥物在治療頸椎病方面的療效和安全性。為臨床醫學提供更多直接有效的科學依據,進而提升臨床醫師的診療水平。
為此,頸舒顆粒開展了“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藥物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
頸舒顆粒,循證研究歷時三年成“正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邱貴興教授表示:此次頸舒顆粒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藥物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歷經三年,由全國各地區14個代表性中西醫院共同參與,歷時三年克服了諸多困難最終才取得滿意結果。
據介紹,作為首個開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藥物的循證研究,此次試驗在整體設計、病例入選、排除標準、給藥方案、觀察指標等方面完全符合循證醫學研究規范,嚴格遵循了國際通行標準,確保數據準確性與客觀性。
循證研究結果表明,頸舒顆粒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疼痛VAS評分、降低患者麻木VAS評分、降低患者頸椎功能障礙指數評分,其中軟壓迫實驗組疼痛VAS評分改善結果優于對照組,PV值<0.05有統計學意義。該研究不僅為頸舒顆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全新的數據,也為國內中醫藥研究領域樹立了循證研究的典范。
成果解讀,惠及更多臨床一線
頸舒顆粒完成此項研究后,為了讓更多臨床醫師了解頸舒顆粒在預防、治療頸椎病方面的作用,惠及更多的患者。中國中藥也紛紛在全國各地開展了頸舒顆粒循證研究結果解讀會。
截至目前,中國中藥已經在浙江、上海、福建、江西等省份開展了頸舒顆粒循證研究解讀會,并受到了當地臨床醫師的熱烈歡迎。“通過參加研究結果解讀會,不僅可以了解頸椎病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還能與諸多同行一起探討頸椎病治療的方法,提升臨床診斷水平,讓我受益匪淺”,一位參加過解讀會的醫師表示。
據介紹,未來中國中藥還將在持續開展頸舒顆粒研究結果解讀會,讓研究成果真正惠及一線臨床醫師。在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的同時,有力推動中醫藥的發展。
最后,專家表示:中醫藥在治療疾病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但當下也面臨著很多困局,此次開展頸舒顆粒循證研究充分體現了中國中藥對頸舒顆粒產品本身的自信和對專家團隊的信任,同時通過循證研究也讓頸舒顆粒擁有了一個更權威的檢驗的機會,進一步證實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