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7日進行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人工智能領域“大咖”分享他們對于人工智能的觀點與成果同時,不少人工智能項目也陸續推出。本篇將盤點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首日的精彩亮點,共同捕捉人工智能的應用。

·上海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
在9月17日舉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上海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圍繞集聚高端人才、突破核心技術、推進示范應用等從五個方面提出了22條具體舉措。
在集聚高端人才方面,上海將符合條件的人工智能人才和核心團隊納入本市“人才高峰工程”,并以“一人一策”的方式,為人工智能人才在上海的創新創業、工作生活等提供保障措施,配置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事業發展平臺。
在數據開放和應用落地方面,上海將進一步深化政務、教育、醫療、旅游等重點領域數據開放,完善交通運輸、商貿服務、現代農業等應用場景供給,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上海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海量數據的開放和規模應用場景的落地,將有助于加快培育人工智能領域創新標桿企業。
在資本支持方面,上海將人工智能納入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同時引導社會資本設立千億規模的人工智能發展基金,為企業發展提供資本和金融支持。此外,上海還進一步鼓勵企業參與制訂人工智能相關標準、安全等制度規范。未來上海將建設60個左右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場景和100個以上人工智能應用示范項目,打造3-4個人工智能特色小鎮和5個人工智能特色示范園區,設立千億規模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金。
·發布2018全球人工智能技術成熟度Gartner曲線及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地圖
9月17日,由Gartner和信通院聯合編制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藍皮書在滬發布。作為藍皮書最核心的兩個成果,其中,技術成熟度曲線是Gartner公司獨創的研究方法,在業內廣為人知。將現有各種人工智能技術所處的發展階段標注于同一坐標系的曲線上,能有效協助辨別某項技術所處的成熟階段。2018年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成熟度曲線將由Gartner公司67位國際分析師參與定制編寫,AI被視為價值創造過程中不同階段創新的基礎,并在大會藍皮書中首次發布。相較于2017年,2018年新版本曲線將對更多技術的成熟度及預測做出更新,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30個技術點進行了移動和調整。
全球AI產業地圖由信通院負責制作,對全球人工智能產業進行系統分析,關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特別是聚焦全球各主要人工智能強國產業發展及技術路線現狀與趨勢,從產業鏈地圖、產業發布地圖、產業研究機構與配套政策等多角度進行繪制,為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決策參考。

·2018世界人工智能創新大賽最高榮譽SAIL獎揭曉
經過3個多月的比拼,世界人工智能創新大賽(AIWIN)最高榮譽SAIL獎塵埃落定。“亞馬遜AWS云上AI創新”是獲得卓越獎的項目;“中國工商銀行智慧未來銀行”獲得應用獎。;“依圖智能人像大平臺”獲得創新獎;“密集連接卷積神經網絡” 獲得先鋒獎。
據介紹,SAIL卓越獎(Superior):獎勵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具有高度認可和美譽、并具有提升人類福祉意義的項目;SAIL應用獎(Applicative):獎勵具有大規模提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人工智能應用項目;SAIL創新獎(Innovative):獎勵在人工智能領域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的創新技術和新型應用的項目;SAIL先鋒獎(Leading):獎勵具有開創性和輻射帶動效應的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方法、模式和平臺的項目。
此外,SAIL榜單入圍項目也在9月17日揭曉,分別是:訊飛超腦計劃、百度大腦、生物醫學大數據人工智能基礎分析算法與在線預測應用系統、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平臺、地平線自動駕駛軟硬件一體化計算平臺、智能柔性執行器、第六代微軟小冰、騰訊覓影和小愛同學—智能語音交互平臺。
·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學術聯盟在滬成立
在9月17日舉行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商湯科技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倡議設立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學術聯盟。
聯盟的成立有助于解決系統的人工智能人才儲備、基礎理論與硬件等方面發展的瓶頸問題,特別是加強跨越學科、跨越地域學術合作,集聚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專家學者,匯聚全球“最強大腦”,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長足發展。據介紹,以上海為常駐地,結合上海自身人才及產業優勢、豐富的應用領域及數據,進一步推動全世界各地人才在上海的交流,在人工智能領域展開全方位的合作。聯盟初步達成的合作范疇包括建立“人工智能科學委員會”機制、推動AI國際學術交流、加強與政府及政策決策者溝通、協助政府優化AI投入、加強“產研合作”、孵化AI企業、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實習機會和向大眾普及人工智能等。
·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業投資服務聯盟在滬成立
在國家發改委的指導下,由國投創合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公司和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為主發起設立的全國性、行業性、開放性公共服務平臺全國人工智能創業投資服務聯盟在滬宣布成立。
據介紹,聯盟將探索以創業投資服務人工智能產業新模式為著力點,由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社會創業投資機構、有積極性的地方、創業服務機構、企業、高校和院所等作為成員單位,按照“平等自愿、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原則發起設立,同時邀請行業內權威專家作為聯盟智庫。聯盟成員包含發起成員、核心成員、普通成員三類,超過半數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機構。聯盟將依托上海市楊浦國家雙創示范基地設立秘書組,負責日常工作。
·重量級全球AI創新平臺“落戶”上海
阿里巴巴、百度等8個AI創新中心(實驗室),騰訊、華為等8個AI創新平臺,微軟、亞馬遜等3個AI研究院,1個百億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分別與市經濟信息化委、10個區、3個科研院所以及MIT全球產業聯盟簽署合作協議。這20個創新項目將為上海人工智能發展構筑戰略優勢,為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供強有力支撐。
1個基金為上海國和投資、松江區創投、國方股份、市信息投資、海欣集團、國泰君安、浙江中梁和習爵投資合作簽署“G60科創走廊人工智能產業基金”。
3個研究院包括市經信委和亞馬遜聯合揭牌“亞馬遜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徐匯區政府、微軟公司和儀電集團合作簽署“微軟上海研究院暨微軟-儀電人工智能創新院”,長寧區政府和科大訊飛聯合揭牌“科大訊飛(上海)人工智能及腦科學研究院”。
8個AI創新平臺包括市經信委和京東集團合作簽署“京東智能城市平臺”,徐匯區政府和騰訊公司合作簽署“騰訊人工智能創新平臺”,青浦區政府和華為公司合作簽署“華為人工智能云平臺”,普陀區政府和電科所合作簽署“機器人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中控集團、北德車輛、天融信公司、SGS和上海控安合作簽署“基于人工智能的工控安全服務平臺”,松江區政府和中科院神經所合作簽署“G60腦智科創基地”,閔行區政府和達闥科技合作簽署“智能產業先行示范基地”,閔行區政府、上海交大、博康集團和臨港集團合作簽署“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發與轉化平臺”。
·圖靈獎得主羅杰·瑞迪:人工智能在未來50-100年間將會積極發展

圖靈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羅杰·瑞迪(Raj Reddy)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主論壇上表示,人工智能在未來50年至100年的時間內將會積極樂觀地發展。
羅杰·瑞迪認為,人工智能在未來50年至100年的時間內將會積極樂觀地發展。其中一項發明已經實現了,就是語音翻譯技術(speech to speech translation)。通過這一實時交互翻譯技術,中國人可以用母語與印度人流暢地交談,而印度人從轉換器中聽到的就是同步翻譯的母語印地語,由此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將再無隔閡。“人類要做的是為人工智能設置相應的監管秩序和社會規則,這樣過去人類犯下的錯誤就不會重演。”
“還有一些未來即將實現的技術可以讓人類完成目前我們無法完成的任務。” 羅杰·瑞迪預測,例如未來人類如果擁有了“人工智能守護天使”后,可幫助人類及時應對災難,度過臺風、海嘯等無法預測的災難,或僅僅只是在上班路上預報交通擁堵情況,告訴人們“此路不通”。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人工智能走向2.0時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咨詢委員會組長潘云鶴在9月17日召開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指出:人工智能走向2.0時代,在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跨媒體智能、人機協同智能、自主系統智能等五大領域將迎來全新發展。
他分析說,人工智能正遇到60年來的全新變化。一方面,中國對人工智能的應用出現大量新的需求。比如,智能城市不是一個人的智能變化,而是考量一個城市如何巧妙運行;還有人工智能在智能醫療、智能交通、智能游戲等領域的應用,也是是60年前沒有想到的。總而言之,如今的人工智能不是一個人的智慧,而是一批人和物集合的智能化運行。
潘云鶴認為,自主智能系統很重要。以往的人工智能將機器人作為重要發展方向,可機器人的核心是人工智能,而不是外形是否像人。與其制造模擬人的機器人,不如將機械作為智能化的升級。人工智能要發展的是自主智能系統,“不是模擬人的行為,而是模擬人的智力”。目前,這些技術已經在中國的物流系統中得到應用。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我相信機器會做到比人聰明,但人比機器更智慧

在主題演講環節,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表示,人類擁有的智慧是機器永遠無法獲得的——聰明是我們知道自己要什么,而智慧是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機器可以更聰明,可以更快速、可以更精準,但機器不可能有價值觀、不可能有夢想、不可能有愛,因為機器只有機芯、芯片,而人類有愛心。
馬云希望人們意識到,隨著技術變革和新制造的崛起,新的生產關系必須建立來適應新的生產力的發展。在阿里巴巴,專供未來技術研究的“達摩院”則從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進行研究。在剛結束的WMT2018國際機器翻譯大賽上,達摩院“機器智能-NLP翻譯團隊”打敗多個國外巨頭與研究機構,在所有提交的五項比賽中全數獲得冠軍,成為此次比賽的最大贏家。在上海市上海南站地鐵站,達摩院語音技術支持的智能購票系統已經投入運行。
·騰訊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基礎技術要幫助更多人跨越數字鴻溝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人工智能是未來的方向,但基礎設施還差很遠,未來人工智能主要在云端進行一些整合和創新。在馬化騰看來,基礎技術研究不能概念炒作,而是要幫助更多的人跨過數字鴻溝。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騰訊人工智能(AI Lab)實驗室、優圖實驗室、微信人工智能(WeChat AI)實驗室三大人工智能實驗室將作為騰訊的技術基石集體亮相。與此同時,旗下眾多人工智能落地產品也將同步亮相,包括騰訊覓影、騰訊絕藝、微信支付智慧生活、騰訊燈塔、騰訊翻譯君、天天P圖等。
·百度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讓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

百度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表示,要打破理解誤區,當人們談及人工智能時,不要將它想象成一個人,而更應看重它能否像人一樣思考。
在百度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中,產品也有了“大腦”。據介紹,“百度大腦3.0”被稱為是百度人工智能能力的集大成者,它能對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多模態的數據和信息進行深層次多維度的語義理解。這意味著機器不僅能聽清、看清,更能深入理解它背后的含義,深度地理解真實世界,進而更好地支撐各種應用。
“百度大腦3.0”能對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多模態的數據和信息進行深層次多維度的語義理解。據介紹,百度大腦3.0是個開放的平臺,包括提供110多項領先的場景化人工智能能力與解決方案,幫助開發者和企業應用人工智能實現業務升級。如今,百度大腦每天調用次數4090億次,調用的人中既有人工智能工程師,也有人工智能“零基礎”的初入門者、希望轉人工智能的工程師,還有來自各行各業、規模大小不一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