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將繼續平衡多個目標之間的關系,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通過機制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愿,切實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李波在會上表示,從去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有升有貶,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也明顯提高。李波指出,人民幣匯率主要是由市場供求決定,更多發揮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搞競爭性貶值,也不會把人民幣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摩擦等外部擾動。
華創證券研究所周冠南在研報中表示,今年年初以來,央行一直維持較為寬松的流動性環境,但是從4月定向降準開始,央行政策的重心從重提“擴大內需”,到集中對小微企業“定向降準”和“深化金融服務”,再到集中出臺“寬信用”系列政策,直至近期定調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強調政策須有效落實。
打通渠道 不搞大水漫灌
今年以來,央行通過定向降準和中期借貸便利(MLF)增加中長期流動性供應,凈投放2.4萬億元,力度明顯加大。一方面增強了信貸調控彈性,支持表外融資回表,來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適當對沖各種內外部因素影響。
另一方面,央行牽頭發揮政策合力,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綜合運用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抵押補充貸款(PSL)等工具,并動態調整宏觀審慎評估(MPA)相關參數,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
“總體看,相關政策措施有序落實,政策效果逐步顯現。”朱鶴新表示,一是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貸款保持較快增長。7月末,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為1.7%,比去年同期高0.6個百分點。存款類機構間7天期回購利率(DR007)中樞從去年年末的2.9%左右下降到8月中旬的2.6%左右。1至7月,人民幣貸款新增10.48萬億元,同比多增1.69萬億元,已是去年全年同比多增量的近2倍;7月末,貸款余額增速為13.2%。
二是信貸結構繼續優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不斷加大。高新技術制造業、服務業、扶貧等領域信貸支持力度較強。截至今年6月末,項目精準扶貧貸款余額同比增長超過30%。7月末,普惠口徑小微貸款同比增長15.8%,比上年末高6個百分點。7月份新發放的單戶授信500萬元及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有了明顯下降,平均水平為6.41%,比上年末下降了0.14個百分點。
三是債市融資功能有所恢復,高等級債券利率顯著下行。1至7月,企業債券凈融資為1.25萬億元,同比多1.35萬億元。7月末,5年期、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為3.23%和3.48%,較上年末分別下降0.62個和0.40個百分點;5年期AAA級和AA級中短期票據收益率分別為4.28%和5.26%,較上年末分別下行1.14個和0.61個百分點。
朱鶴新表示,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一方面要加強統籌協調,既形成政策合力,又防止政策疊加;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度,保持戰略定力。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朱鶴新強調,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絕不搞“大水漫灌”。
激勵金融機構加大小微信貸投放
今年3次降準釋放的資金中,有1萬多億元定向支持小微等普惠領域。6月23日,人民銀行等五部門印發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政策文件,出臺增加支小支農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1500億元、下調支小再貸款利率0.5個百分點等23條具體措施。
近期市場反映,銀行服務小微企業面臨資本金占用和MPA考核方面的掣肘。對此朱鶴新表示,少數擴張過快的金融機構可能在這方面感覺到有壓力。但是,當前MPA對總體金融機構廣義信貸的增長實際上是不構成約束的,金融機構有足夠的廣義信貸增長空間來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朱鶴新強調,必要的資本充足要求是防風險的底線。總體來看,目前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普遍高于監管的要求,同時還在通過內源和外源多渠道補充資本,可以滿足實體經濟的發展。
4月份定向降準以后,央行在MPA中新增臨時性的專項指標來專門用于考察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的情況,要求金融機構將降準釋放的資金用于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并將節約的資金成本用于向小微企業讓利。
7月份定向降準后,央行根據相應情況更新了考核要求,在MPA結構性參數中將考察范圍擴展到普惠金融領域,普惠金融領域表現突出的金融機構將獲得更優惠的結構性參數,引導金融機構將信貸資源向小微和“三農”等領域傾斜。
朱鶴新表示,MPA也適時作了一些調整,特別是從參數上鼓勵金融機構圍繞方向性的東西作一些推進,通過正向激勵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在債市融資方面,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志宏表示,央行在努力推動債券市場的產品創新,拓寬債券市場覆蓋面和滲透水平,讓債券市場不只服務大型企業,還能服務中小型企業。下一步,將在中小企業私募債、小微企業金融債、小微貸款資產證券化等方面作進一步探索,拓寬資金來源,更多支持大中小企業的發展。
不搞競爭性貶值 匯率不是應對貿易摩擦的工具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李波在吹風會上表示,中國經濟基本面穩中向好,為人民幣匯率提供了有力支撐。有信心、也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李波表示,人民幣匯率主要是由市場供求決定。從去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有升有貶,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也明顯提高。更多發揮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搞競爭性貶值,也不會把人民幣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摩擦等外部擾動。
在保持匯率彈性的同時,人民銀行也堅持了底線思維,在必要的時候也通過宏觀審慎政策對外匯供求進行逆周期調節,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
李波介紹,今年尤其是6月份以來,在一些工具的使用上發揮了逆周期調節的作用,比如8月6日,人民銀行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到20%,這都是一些宏觀審慎的措施來防止外匯市場的順周期行為導致“羊群效應”。
李波表示,匯率最終是由經濟基本面決定的,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是穩中向好的,為人民幣匯率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從“寬貨幣”到“寬信用”
華創證券研究所周冠南在研報中表示,今年年初以來,央行一直維持較為寬松的流動性環境,但是確認貨幣政策微調是從4月定向降準開始,此后政策的重心從重提“擴大內需”,到集中對小微企業“定向降準”和“深化金融服務”,再到集中出臺“寬信用”系列政策,直至近期定調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強調政策須有效落實。
今年以來的政策轉向可以概括為:
4月“寬貨幣”政策初探。4月17日的定向降準,標志了監管部門首次引導銀行重視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寬貨幣”環境持續;4月23日的政治局會議,重提“持續擴大內需”。
6月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寬貨幣”疊加“寬信用”政策落地。6月1日央行宣布適當擴大MLF擔保品范圍以支持小微、綠色、三農領域的債券和貸款投放,標志著刺激信貸的“寬信用”政策初露頭角。
6月24日央行再次實施定向降準,并明確要求此次降準資金要用于“債轉股”和小微企業貸款,并建立臺賬以監督銀行的落實情況,這標志著在“緊信用”遲遲得不到改善的狀況下,央行不得不維持“寬貨幣”持續邊際寬松,并定向為落后領域和國家重點扶持領域注入流動性;6月25日,將小微企業融資問題落實到正式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中,明確了關于支持小微企業的信貸、債券、MLF合格抵押品、MPA考核等方面的細則。
7月廣義口徑的“寬信用”系列政策集中落地。7月份,為進一步修復信用環境,央行、銀保監會和財政政策齊發力以實現“寬信用”,包括窗口指導銀行增配中低等級產業債、加大信貸投放、邊際放松對非標資產的金融監管、調整MPA結構性參數、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成立、發改委重啟城市軌交投資項目審核等,這些標志著社融增速的持續下滑、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悲觀預期及市場的低風險偏好已達到監管部門的容忍度邊緣,“寬信用”政策加速發力。
8月宏觀經濟政策明確轉向和穩增長的定調正式落地。8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會議、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銀保監會正式發文疏通貨幣政策傳導、財政部正式發文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等都陸續明確了政策的邊際轉向并強調了政策須有效落實。
邊際轉向包括從“去杠桿”向“穩杠桿”轉變、從“合理穩定”向“合理充裕”轉變、從“供給側改革”向“基建發力刺激內需”轉變、從“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到“遏制房價上漲”轉變。
政策落實包括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融資的傳導路徑、強調信貸考核和內部激勵以落實加大信貸投放、銀保監會《加強監管 引領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及財政部72號文《關于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工作的意見》正式文件落地等。
責編:趙樂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