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中國經濟崛起的基礎,然而對于現在年輕人來說,制造業的工作機會的吸引力似乎遠遠不如房地產和互聯網公司。在現在正在刮的創業浪潮中,制造業從來不在風口當中,中國制造業究竟出了什么問題呢?
長期植根中國制造業的新共響的創始人林遠回顧了中國制造業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狀態,他認為:“中國制造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比較依賴低廉的勞動力,企業大部分還是以OEM和ODM為主,處于微笑曲線的底部。而我在從事材料進出口的過程中,會發現他們的制造業更多處在微笑曲線的兩端,要么有品牌,要么有技術含量。”他認為,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制造業各有不同的優勢,中國的制造業有點顯得“大而不強”。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制造業也開始尋求往“微笑曲線”的兩邊發展。林遠認為從2006年人民幣升值和房地產的價格開始暴漲后,中國制造業原有的模式受到了沖擊,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成本優勢逐漸喪失了。很多企業嘗試往微笑曲線的兩頭走,然而林遠認為大部分企業走的都不順利:“由于很多老企業主對這方面沒有儲備,也不擅長,所以他們的轉型也很不順利,只能走走停停,甚至走三步退五步,特別是在技術的革新上顯得步履蹣跚,成本難控制的弱點讓很多企業陷入不改變會死,改了也會死的兩難困景。。
老企業陷入轉型困景,新企業則有點“久候不至”,年輕的創業者對制造業不感冒,某種程度上也拖慢了制造業轉型的進程。林遠認為這某種程度上是受到了觀念的影響:“傳統的觀點認為制造業需要大幅度的投資,特別是像設備、廠房這種投資,回報周期比較長。而他們的盈利模式,通常都是把產品賣出去后,靠差價而獲取利潤,進入生存和發展,創業的門檻其實是很高的。”高門檻,低利潤,加上傳統制造業的技術壁壘不高,這些因素都讓創業者敬而遠之。
然而林遠卻認為,中國的制造業是一顆塵封的明珠,非常迷人。新共響希望通過激活中國制造業當中的其中一環,材料工程師的創意,并且幫助他們的創意實現,最后實現中國制造的升級。“材料工程師就像一個廚師,”林遠認為,“如果我們不給他一個廚房,他們再好的想法也無法實現。以往他們會在一些大型企業或者學校的實驗室去驗證他們的想法,然而由于很多企業并不注重研發,又或者說不知道怎么研發,因此很多材料工程師都會有點懷才不遇。”讓材料工程師的創意和制造業企業的規模生產能有機結合,是新共響努力的方向。。
為了讓材料工程師的創意能盡情釋放,新共響可以說為他們提供從實驗室到創業的完善配套。“我們很尊重材料工程師,當他們有了想法之后,他們需要有一個地方讓他們的想法實現出來,所以我們提供了共響實驗室。”林遠表示,“共享實驗室其實就把高校和社會已經有的資源共享出來,我們的材料工程師只需要自己購買材料,就可以使用這些實驗室設備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大幅降低了門檻。”而當材料工程師的新想法實現之后,他們可能需要面對自己不善良的領域:市場推廣和運營管理。 林遠表示:“新共響的“共響咖”環節則可以在公司形態和商業環節上協助他們去完善他們的團隊,從而保障他們的實驗室成果能夠接受市場的檢驗,同時還能幫助他們解決一些財稅和法律方面的問題”
林遠認為,“所有的創新,最后都要轉換到產業上,而規模化的生產應該交給產業。新共響的‘材創優配’的環節讓這些已經受到市場驗證的新材料新想法嫁接到產業,讓這些想法在最短的時間,最低風險的情況下實現跟產業的鏈接,快速展現優勢,實現收益。”這個一整套模式,讓材料工程師的創想不再是空想,也讓制造業企業的研發和升級不再遙不可及。“中國的制造業企業基本就是材料、人員和設備的組合,某種程度來說就是材料的加工,”林遠認為:“通過的設備的升級只能取得短暫的收益,而材料的創新可以讓企業在投入不多的情況下實現迭代,這個就是新共響對行業的理解和認知。中國的制造業企業擅長規模生產和成本控制,新共響鼓勵他們繼續做自己擅長的部分,研發的部分交給新共響,他們主動來找到適合他們的新項目,這樣“體外供給創新”的效率是最高的。”
雖然新共響在2016年才成立,但是林遠從2012年開始就尋求幫助制造業升級的方式,而林遠和新共響也在這個“成人達己”的過程中,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今年年初新共響獲得了千萬級別的天使輪融資,證明了這個模式已經受到了市場的初步認可。
在中國制造業升級的當下,新共響認為材料是制造業的核心,通過材料升級引導產業升級,風險更加可控。對于《中國制造2025》里提到的高尖端的材料,而這些材料也是需要通過應用來支撐,這樣才能形成商業價值,這跟新共響目前所做工作是一致的。因為中國有完善的產業體系,新共響希望改變原先的生產關系,讓制造業企業不再“大包大攬”,專注自己的優勢,形成差異化競爭,讓制造業煥發新的升級。林遠告訴我們,如果材料工程師能夠找到他們發揮的地方,把他們的創造融入到中國制造的環境當中,形成一個新的循環,那么這就意味著一個新的10萬億市場就可以重新被激活,制造業的騰飛不再是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