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底,這本是一個股票投資領域的專屬名詞,如今的使用范圍卻早已擴大到了與金融相關的各個領域。而作為“新金融”的代表之一,互聯網金融,尤其是網絡借貸,現在所經歷的正是最“熬人”的筑底階段。
三大特征顯現,網貸行業筑底
據統計,截至2018年7月底,網貸行業正常運營的平臺共計1645家,相比于6月底驟減218家。而令人欣喜的是,“暴風驟雨”之后,一些積極的信號已經開始顯現。
首先,監管層出手。從7月8、9兩日,新華社和央行先后發聲為網貸行業“正名”開始,各級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已連續打出“政策組合拳”,監管對象更是從單一的網貸平臺,延伸至多個相關群體,尤其是針對借款人惡意逾期的重拳出擊,更是給出了網貸行業“政策底”的明確信號。
其次,市場流動性改善。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定調下半年宏觀調控政策——“財政更積極,貨幣政策需松緊適度”。對網貸行業而言,整體資金面的充裕不僅有利于外部資金“輸血”,更可以有效降低資產端的違約風險,幫助行業平穩筑底。
此外,出借人不再大面積恐慌。在經歷了前一階段的“集中爆發”之后,出借人群體已經進入心理緩釋期,行業資金大幅流出的情況已出現好轉,尤其是一些“頭部平臺”,更已率先呈現出資金凈流入的狀態。
政策面+流動性+出借人心理,多個維度的實質性利好已充分說明,最危險的時期已經過去,網貸行業開始筑底。
行業筑底階段,穩定壓倒一切
當然,筑底是一個過程,業內人士需要耐心和韌性,廣大網貸出借人更要擦亮雙眼,因為正如股市筑底階段是挑選優質股票的最佳時期一樣,網貸筑底階段同樣是甄選優質平臺的“黃金時機”。
那么,站在出借人的角度,現階段應該如何評估網貸平臺,從而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出借決策呢?
在這里,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成交額的穩定性。注意,不是成交額的增長,而是成交額的穩定。因為從現金流的角度來看,平臺短期成交量的突然上升,一定意味著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會面臨較大的債權轉讓壓力。而在目前網貸行業還沒有明顯回暖的特殊時期,穩定才是“壓倒一切”的關鍵所在。
我們以厚本金融為例,根據“網貸天眼-數據中心”顯示,無論是成交額,還是行業排名,其7日數據和30日數據基本都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不僅說明厚本金融在過去一個多月的行業動蕩期里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同時也保證了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能保持業務流和現金流的穩定,從而順利度過行業筑底階段。
手握優質資產,開啟全面承保
當然,數據的穩定只是表象,背后支撐數據的真正原因才是核心。比如厚本金融,其能夠始終保持平穩狀態,正是受益于自身在網貸行業內的核心優勢——優質資產端。
從業務模式來看,厚本金融在借款端以小額分散的信貸業務為主。這種模式不僅符合國家政策導向,更能夠避免因少數企業大額借款逾期導致平臺陷入被動的情況發生,尤其是在行業動蕩期,個人信貸模式更是充分體現出其在有效化解逾期風險方面的先天優勢。
另一方面,厚本金融對資產質量的控制也是高度嚴格,建立起了覆蓋整個借貸周期的風控體系,并形成了覆蓋全鏈條的風控機制。
例如,厚本金融要求合作的資產提供方,按照傳統金融機構對資產質量審核的要求甄選資產。這意味著,通過厚本金融撮合的資產,要經歷“人工+系統(含打分卡、征信黑名單篩選等)”8道關卡才能順利進入撮合流程。
不僅如此,厚本金融近期還成功攜手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網貸行業內率先提出“借款項目全面承保”。
自2018年7月18日起,厚本金融平臺的在投用戶和新出借用戶的借款項目,會陸續通過中華財險的“借款人履約保證保險”逐步獲得“全額本息承保”的保障。據了解,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借款人可以在厚本金融的出借成功頁面第一時間看到自己的保單信息。
常言道,機遇與挑戰并存,對網貸行業而言,雖然已經進入筑底階段,但伴隨行業整體規模的下降和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仍然會有部分平臺或主動退出或被動淘汰,只有像厚本金融這樣能夠長久保持核心競爭優勢的平臺,才能夠在行業筑底階段率先實現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