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任女士花費28000元手術費和3000元醫生“點名費”后,在長沙某醫療美容門診部接受了眼綜合手術,但術后卻一直沒有消腫,并且伴隨著疤痕凹陷、眼皮外翻,慘不忍睹。和任女士情況類似的還有長沙的鄒女士及殷女士,她們也同樣是花費了20000多元在該門診部接受了眼綜合手術,并在手術過程中發現了醫生被“調包”的情況,并且手術效果非常不理想。
無獨有偶,在今年年初,陜西寶雞一位66歲的老人何某在當地某醫院接受白內障手術,原定由著名專家王某親自操刀,卻在手術時換成了兩位助理醫師操作,險些造成老人失明,最后老人一紙訴狀告上法庭,引起強烈的輿論風波。

何某的手術記錄單(圖片來自三秦都市報)
據記者了解,在醫療行業內偶爾出現手術臺上醫生“調包”的現象,由此引發的醫療糾紛也偶有發生,醫患之間的信任一次次被打破。
那么,作為弱勢方的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辦?

為此,我們與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會員、北京圣嘉新醫療美容醫院院長李朕取得聯系,并針對這一問題做了深入的交流,李朕院長從事醫療美容行業二十余年,安全塑美上萬例,有著豐富的醫療美容從業經驗,他在深入了解了這幾個新聞事件后,給出了以下建議:
醫院和專家不能看“大小”
在傳統觀念里“大醫院”和“大醫生”都是治病救人的代名詞,但近些年來隨著各種人為醫療事故的屢次發生,讓大眾對這兩者心生疑慮。
醫院的大小和裝修好壞并不能作為衡量醫院級別和資質的標準,而相關衛生部門頒發的執照批文、醫院的相關醫療設備、醫院的手術室環境是否達標才能夠作為該醫院的級別評定標準。并且在選擇醫生時,不能盲目相信廣告和宣傳,在醫療市場有很多包裝出來的“專家”和“名醫”,選擇醫生還是要看他的專業背景和口碑好壞,請大家擦亮雙眼,仔細甄別。
致敬良知,堅守醫德
在生命面前,也許只有醫生能作為與死神對抗的“勇士”,作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必須要堅守醫德醫風,把生命安全和患者健康放在首位,不論自己的名氣有多大,也要具有嚴謹、專業的從醫態度,盡職盡責、全力以赴做好每一臺手術,盡最大努力保障患者安全,因為每一臺手術都寄托著求美者的信任與生命健康。
做好術前溝通,建立信任
術前的溝通對于手術成敗至關重要,沒有醫生可以打包票保證手術效果完全滿意,更不能保障零風險,負責任的醫生會盡其所能地把風險降低到最低。所以求美者在術前不要草率決定,先做理性選擇,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主刀醫生,充分建立彼此間的信任度,這樣才能避免術后因效果不滿意而“返工”的現象。
任何手術都存在風險,但我們應該努力把這種風險降到最低,保障生命安全與健康。何某老人手術失敗事件也為大眾敲響了警鐘,在選擇醫院和醫生時一定要擦亮雙眼,去偽存真。當然,也沒必要“草木皆兵”,醫療領域“不和諧”的聲音只占極少數,絕大部分的醫生都具備良好的醫德和技術,請大眾在就醫過程中放平心態,更好地建立醫患間的信任。
最后,李朕院長表示,作為“名醫合伙制”醫美創導者,圣嘉新確立“以醫為本”的初衷,努力提升醫療品質和規避醫療風險,確保醫生“一對一”品質塑美,不斷完善醫療診療設備,提升服務質量,把求美者的人身安全和美麗健康放在第一位。